(布鲁塞尔14日讯)旷日持久的希债危机谈判迎来突破,暂时解除希腊脱离欧元区的危机,避免欧猪国骨牌式“脱欧”导致欧元崩溃的最坏局面,但却绝非“圆满结局”。欧盟两大驱动机德国与法国在希腊危机中立场相左,暴露两国在欧洲整合问题上的理念存在差异,其他欧元区成员亦分裂成不同阵营,令人担心欧盟裂痕加深。
观察指,一旦裂痕蔓延至其他战线,包括制裁俄罗斯及与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势必进一步重创欧盟政治实力。
希债谈判初期,欧元区国家几乎一致支持德国,要求希腊厉行紧缩。然而随著希债危机最近几周急剧恶化,部分国家态度明显转变,到希腊总理齐普拉斯上周向债权人放软姿态,欧元区实质已分裂成两大阵营,一边是以德国为首、主张“纪律”重于一切的强硬派;另一边则以法国为首,认为维持欧洲“团结”才是首要,坚拒把希腊逐出欧元区。
德国作为希腊最大债权国的同时,过去几年亦耗费大量公帑救助希腊,故不少德国人均反对继续援助希腊,甚至有声音公开支持把希腊逐出欧元区。
分析指,这些压力可能迫使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谈判桌上持强硬立场,但德国无情地要水深火热的希腊再百上加斤,难免令人担心欧洲在德国“铁腕”领导下的发展前景,尤其是英国将于2017年前举行脱欧公投。
希债危机另一启示,是欧元对欧洲权力天秤的影响,当年法国提出设立欧洲共同货币,首要目的便是制衡即将合并的东西德。然而如今看来,欧元不仅未能限制德国权力,反而因为德国强横的经济实力,令该国成为欧元的最大支柱,并得以坐上欧盟的驾驶座。
德国在谈判期间一度提出希腊短暂离开欧元区的可能性,亦彻底推翻了欧元“没有回头路”的初衷。虽然估计德国只是想以此恫吓希腊,但已肯定重创投资者对欧元的信心。
欧元区处处威逼希腊,有评论形容行径犹如“水刑”,难免加剧各国人民恐欧心态,恐怕会进一步加强疑欧势力的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