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5日讯)在马来西亚,华人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农历新年,全国各地区、城市乡镇也衍生出南北回异、各具特色的过年习俗。但年味也有时代标签,70后陈峰、80后的陈毅杰以及90后的朱慧敏,过新年的方式都不一样,也有著各自的“独家回忆”。即便时代更迭,过新年越来简化,不过最重要的依然是“一家亲亲过好年”!
陈峰:70后注重实际、传统仪式感
70后过年,过的是一种传统。陈峰忆述童年时,新年前两三个星期家里已经开始准备:“要囤柴米油盐、买年货、家里要开始大扫除,无论如何都要除旧迎新,把不需要的东西、旧物件统统拿去丢掉,因为我是大家庭,一人丢一点,都已经堆成小罗厘了。”
他笑言每年最开心就是开炭炉做粿加必(Kuih Kapit)、做年饼,自己与同学还会去茨厂街的书局买贺年卡:“送给老师、同学,还会比较谁收到比较多贺年卡,放在家里还可以做摆设。”另外还有去花街买花、买水果、买红炮,热热闹闹到直到过年为止。
除了团圆饭讲求意头,一定要全“中”餐,饭桌上绝对不会出现瓜类不好意头的菜肴;每年大年初一,家里拜神的习俗也从不缺席,要看报纸、翻通胜看吉时:“近年很多人都简化了拜神的仪式,但以前一起床,闻到妈妈烧香的味道、神台上满满的水果、菜肴,这些细节都为新年增添气氛。”
讲到红包,陈峰指70、80年代人们生活环境没有那么富裕,小时候拿到五毛钱、几块钱的红包已经珍而重之:“一点一点存,又可以放进银行用大半年了,那时候爷爷嫲嫲给十块钱,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大红包了!”提到送礼文化,陈峰说那时候一个纸袋,装一桶粿加必、放几粒柑就去拜年了:“送礼篮礼品都是近年才真的普及化的,我们那年代收到礼篮很大件事咯,要放在家里的当眼处,放到过年后才可以拆,哈哈!”
陈峰指时代变,长辈们仙逝后,他们那一代的过年也逐渐改变:“我们兄弟姐妹每年都保持Potluck,我年年都是负责煮腊味饭,最重要的是,无论分隔多年,一家人都要聚在一起。”而他更努力推动“共同筹备农历新年”的文化:“做一些糕点、年饼,过年去亲戚家分享,花点心思和时间做的东西都会特别有连接感,大家又可以多个话题、参与感,何乐而不为?”
陈毅杰:80后依托责任享受过年时光
1986年生的陈毅杰来自柔佛的昔加末,他指由于与姐姐年龄差距大,童年时会比较寂寞:“每年特别期待农历新年,因为跟我差不多年龄的表哥、表妹会回来,大家可以一起玩,除夕那天在家里会不断收到电话,说他们到哪里哪里,等著他们从新加坡、吉隆坡回来。”
他谓还特别记得小舅舅经常买炮竹烟花给他们玩:“我们还跟对面家玩暗战,你放一个、我放一个,结果被长辈骂我们乱花钱买烟花,哈哈!”而他也因为“贪恋”外婆家过节气氛,经常偷偷跑去哪里:“一直被妈妈抓回家,其实我们是在同一个Kampung,走一段路就会到,那边还可以拿很多红包呀!当新年差不多过完,亲戚、表哥表妹要回去了,心里面都会特别难过。”
陈毅杰说,在长大以后妈妈告诉他一件事:“记得从我家走到外婆家有一段路,我每次都自己走路回家,但原来外婆一直在身后静静跟著我,因为担心我掉进池塘,这件事令我很感动。”他懂事后知道这件外婆的担忧和用心后尤为感动。
讲到新年必做的活动,陈毅杰说一定会看成龙、周星驰的贺岁片:“那时候的电影海报还是人工画的,很有年代感。”90后的朱慧敏闻言惊讶喊“有这么一回事?!”现在他也举家搬来吉隆坡,虽然少了总动员热闹哄哄的团圆饭,但亲戚每年还是会轮流来家里拜年,他感叹:“以前小时候拿到红包总是特别开心,现在长大了,红包里数额很大也没太大感觉……”朱慧敏忍不住调侃他:“不好好珍惜还能拿红包的日子吗?我们现在是不断派红包呀!”
朱慧敏:90后同乐乐“复刻”就是回忆
来到90后这一代,一切都开始跟“网”有关系,朱慧敏听闻陈峰、陈毅杰去戏院看戏要划位、人工画电影海报感到啧啧称奇,原来她与家人的新年必做的活动之一就是看贺岁片。
“以前都有回家乡过年,但现在嫁人了,会跟老公协调好过节的地方,近年多了一个新习惯,就是从年二十八开始到年初三,每天都总动员去戏院看贺岁片,然后轮流上网订戏票。”她笑言从未想过弹指间可以做到的事,原来在旧时是如此珍贵、难得的活动,确实令她有另一番体会。
来自关丹的她,对于新年回乡的记忆是“又爱又恨”:“乐的是回去可以见很多亲戚、桌上的菜肴超丰盛、晚上接财神、拿红包,感觉真的超棒!”但“恨”的却是:“那时候还没有东海岸大道,从关丹再回去妈妈的娘家槟城,差不多要十个小时,走著弯弯曲曲的小路,我坐在车上一直吐,有点恐惧感。”
是个乖小孩的朱慧敏,也说每次和朋友去“团拜”,都会带两粒柑前往:“双双对对,好意头,也把祝福送到别人家。现在长大了,也会保持送礼的传统,因为这代表著一直有把对方牢牢记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