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友弟是创作歌手、激荡工作坊团员、另类音乐人主唱,再退居幕后为本地歌手制作专辑,再到表演老歌直到近年以摩登南洋理念推出《Kopisusu》系列,掀起怀旧的歌乐盛宴,让旧日的南洋风情走入现代生活之中。友弟谓,有她在的地方就会有椰子糖,这也是她主力发展的事业:“时代一直在变迁,好像很多东西都留不住,而我却很想把这个南洋妈妈留给孩子的味道保存下来。”Yudimama’s 即解作“友弟妈妈的味道”,椰子糖除了有对逝去母亲的思念,亦成为她的使命。
2016年,友弟在与马来西亚独立年成立的吉隆坡联邦酒店推介专辑《Kopisusu2 JALAN-JALAN 惹兰》系列和Yudimama’s 椰子糖,为了增添南洋气氛,现场更设有娘惹红豆冰(ABC)、印度零食Kacang Putih、椰浆饭、马来糕点等小摊位助兴,令现场来宾犹如进入时光隧道,回到60年代的马来亚春色绿野景致艳雅的明媚风光。
友弟将记忆中的南国情调再次引介出来,亦因为她演绎时代曲而赢得南国之莺美誉,除了歌声之外,她也将Yudimama’s手工椰子糖介绍给大家:“我唱时代曲都快20年了,椰子糖就跟我形影不离。”
七彩玻璃纸包裹著的椰子糖,这种记忆中甜美的椰香味,友弟一辈子都无法忘怀:“那个年代糖果并不是唾手可得的零食,通常在过年过节,妈妈才会动手做自家的手工糖和饼干给孩子吃,妈妈手艺很好,会做年糕、蜜蜂窝、Kuih Kapet等,而我最爱莫过于椰子糖,因为一年只可以吃到一次,一逮到机会,我都会把糖果望口袋塞得满满的。”
妈妈没有做糖的日子,友弟和小朋友一起到街口外的零食档口,会玩Tikam 碰运气游戏,有时候奖品就是一颗椰子糖,也可以让她乐上老半天。千禧年开始时代曲演出的友弟,总会带著椰子糖一起跑:“以前都是爸妈亲手做,妈妈负责煮、爸爸则负责搓,他们俩公婆做的椰子糖,也深得我朋友们的喜爱,经常一公斤、两公斤那样下定,我也这样提著袋子送货给朋友。”成为了 Yudimama’s 品牌成立的契机。
三年前,友弟妈妈过世了,等不及品牌的推出,令友弟更想把这份记忆中的味道好好保存给下一代,她毅然回到家乡文冬,将老家翻新整修,加建了手工椰子糖的工坊及工作间,也加盖了二楼的“私家房”的空间,好像三两语可以说完的东西,前前后后耗费了快两年的时间,她感触道:“这个房子有爸妈很深厚的感情,也是我们兄弟姐妹相依为命的地方,如果这样搁著也很心疼,倒不如为这个家做一些事。”这两年她往返吉隆坡、文冬两地,一砖一瓦把这个“家”重新整顿:“文冬是个很奇妙的地方,以前我们为了事业都往外闯,最近一直两地来回,这40分钟的路程却令我对这片长大的土地有了新的体会。”
纯手艺制作 日产量有限
彩色玻璃纸包装的椰子糖,成了友弟一家人回溯父母情感的依附,继承了妈妈做椰子糖的手艺,友弟现在的使命就是要把妈妈的味道保存下来、传扬出去。她感叹说:“什么时候开始,现代父母会觉得吃糖果是一件不好的事?其实不是糖本身出问题,而是要考究糖的成分到底是什么。”
因为是良心企业,友弟家的椰子糖成分上采用了少糖低甜和全黄糖的制作,鼓励大家要吃就要吃好糖:“其实好的黄糖批发价都贵了一倍,可是吃过的人都说我们家的糖吃了不好口渴、口酸酸,也不会过甜。而且糖果纸也少用了颜色,现在的玻璃纸也不一样了,整个制作过程上更卫生、干净。”
因为立心要将手工椰子糖发扬光大,友弟的产坊都是纯手艺制作,坚持每天早上制作,大约在下午4、5时做好,产量也是有限,她很感激当初下了这个决定以后,弟媳也决定回来留守这个家、这个事业:“弟媳也得到了妈妈的真传,她和工人每天都在产坊里加油,我负责对外行销、照顾市场的部分和品牌化的工作,互相协力。”
椰子糖叙述大马故事
友弟现时不时也会举行椰子糖小工坊,让大家也体会下手做的乐趣:“举办这些工作坊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要让大家学会做糖,而是想把这个有故事、有人情的糖果重新介绍给大家。”
据友弟所了解,现在只剩下一些老妇人还在做(椰子糖),令她更迫切要把这手艺推广出去:“很担心新一代的人会连椰子糖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她笑谓:“很多顾客都买回去给家里的婆婆、公公吃,回味当年的青春和欢乐时光,椰子糖也跟时代曲一样,有著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这么有意思的东西,怎样可以让它给埋没呢?”
正因为自己也在亦步亦趋摸索著方向,友弟坦承这个阶段并不容易:“叫我策划一场大型演唱会可谓易如反掌,现在反被一颗颗小小的椰子糖难倒。”现Yudimama’s有原味、文冬姜、文冬榴梿、芝麻及综合口味,即使生产不多,可是看著一颗颗五颜六色的椰子糖装进罐子里,再把它送到朋友、家人的手中:“这是我们家记忆中的糖果,一些朋友会跟我们下定送给外国的朋友做伴手礼,他们都觉得很有代表性,就像我去外国唱《用马来西亚天气来说爱你》一样,这种属于南洋妈妈的情怀,也叙述著大马土地椰林蕉雨的情与事。”
乐为家乡尽心意
“以前听说,老一辈辛苦耕耘、埋头苦干,为的都是让家人温饱,小孩子长大了以后,一个一个都离开家里到城里工作去了,仿佛刻画著文冬人的命运,就像那一座高高耸立的牛背山,弯著腰苦干实干,背都驼了……”从小听这个故事长大的友弟写了《牛背山下》这首歌。
聚会小空间众乐乐
她的老家文冬在Kampung Benggali,是大家俗称的“菜园屋”,友弟一家人都在这个房子长大:“70年代,这里有人放牛羊,还有很多牛车,小孩子还会搭牛车的“顺风车”,在大街的回教堂下车,然后才走路去学校,所以这条路还有牛车路这个别称。”
有了归园田居这个念头以后,友弟就决定把老家翻新,发展Yudimama椰子糖的版图之馀,也为本来只有单层的房子加建了楼上的部分,这个小空间被友弟命名为“牛背小居”。从屋子外的木楼梯爬上去,先入眼帘的是一个阳光充沛的小阁楼,长桌旁一张藤制的吊椅,加上墙壁上的挂著友弟关于南洋风情的唱片、复古留声机等装饰,徐徐凉风扑面而来,心情顿时愉悦。
友弟解释:“这个新辟的小空间有三个房间,两个普通独立房,另一间则可以放好几个床铺,还有一个小客厅,三五知己促膝长谈,其乐无穷。”这个小空间并没有对外开放,这个“私房”只开放给她招待亲朋好友,让大家有个聚会的小空间。
她指著后面的空地说:“希望之后可以买下后面这块地,再建一个民宿,这样就可以众乐乐啦!”友弟说这番话的时候内心充满著希望,她谓:“人在工作了那么多年,也很想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事情,如果能用我的名气为这里带来小小的贡献,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