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晋7日讯)一批在1950年代被发现的尼亚石洞史前人类骨骸,在外国“逗留”超过半个世纪,如今重新回到砂拉越的土地上。
这批史前人类骨骸被美国考古学者发现后,在1960年代起被送往美国进行研究,如今终于顺利回到了砂拉越。
砂旅游、艺术、文化部部长拿督阿都卡林在今早于古晋马航货运中心迎接该批史前人类骨骸回到砂拉越时指出,该批人类骨骸可被视为是全砂拉越人民的祖先。
“有关骨骸已经拥有约4万年的历史,他们的存在,甚至比耶稣、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时代更早。为此,没有人能够声称那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佛教徒的骨骸。”
他说,有关骨骸是在尼亚石洞地区展开的考古与挖掘工作进行时,于1950年代末左右被挖出。
“基于当时缺乏相关的器材与人才,所以有关的研究工作无法展开。再后来,有关骨骸就被送到美国的内华达大学。”
他表示,经过多年研究后,该批骨骸又再被送到了佛罗里达大学,以展开相关的记录工作。
他称,早在2010年,时任砂首长敦泰益玛目就希望能够将该批骨骸带返砂拉越。
“自当时起交涉至今,我们才顺利带回了有关的骨骸。”
他透露,本身在早前还亲自到访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以和相关的研究团队人员会面,并签署了相关的合作谅解备忘录。
“除了与相关研究团队展开的合作之外,我们也希望能够与大学当局在考古、博物院、表演艺术、体育等层面进行合作。”
他说,该批顺利被带返砂拉越的人类骨骸,合共有122块骨头。“那不是完整一个人的骨架,因为当时在挖掘的时候,骨头可能是四处分散的。”
他称,有关骨头是分装在5大盒内,然后再被运送回来。
他表示,本身之前也在美国参与了骨骸包装的过程。“我当时负责将第一盒骨头放上货车,现在我又迎接了它们的归来。”
他也说明,是批史前人类骨骸原本要赶上3月5日举行的相关讲座会活动,以便能够配合是项活动进行展出。
“但在抵达新加坡时,有关骨骸却基于技术问题而延迟到现在才抵达。”
有望12月博物院展出
如果砂博物院重新开幕的工作进展顺利的话,该源自于尼亚石洞的史前人类骸骨,就有望在今年12月份于该主要展出自然与历史文物的博物院中开始展出。
砂旅游、艺术、文化部部长拿督阿都卡林说,当局不会将122块史前人类骨头全部展示出来。
“那是因为,如果要将全部骨头展示出来的话,那博物院就或许面对空间不足的问题,所以我们将只展示当中的一部分。”
他相信,有关的骨头将会放在自然与历史博物馆当中展出。
阿都卡林是在今早于古晋马航货运中心迎接史前人类骸骨回到砂拉越时,向媒体如是表示。
“基于新的博物馆乃主要与文化有关,而有关考古、自然与历史的文物,则一般是在旧的砂博物院内展出,所以我个人认为,那(自然与历史博物馆)是最合适的(展出)地点。”
针对有关的史前人类骨头预计将在何时开始展出的提问,他说:“如果进展顺利的话,维修中的砂博物院将在今年12月份重新开幕,而(有关骨头)就将在到时展出。”
他披露,在准备开幕方面,博物院与其它建筑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博物院将需要时间来标注每一件展览品的资料,而该部分工作将是耗时的。
他称,在展示有关骨头的同时,当局或许还将布置出尼亚石洞的模型,并展示相关的照片,然后将是批史前人类骨头当成卖点。
“有关骨头将成为砂博物院的一大卖点,并让每位到访博物馆的访客都会想要看一看。”
他透露,当局还将尝试做出复制品,以展示尼亚石洞人的可能样貌。
“我们拥有4万年历史的尼亚石洞人的头骨和下颚,而那是在之后与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进行考古时挖掘出来的。我们将尝试还原出该头骨的可能面貌,以让人看看我们的祖先到底长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