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3日讯)我国每天生产逾1万7000吨厨馀,其中95%厨馀直接丢到土埋场,所幸近年来兴起饲养黑水虻,其幼虫能吞食大量厨馀,使厨馀危害环境问题得到解锁。
本地恩德生物科技公司(Entomal)更利用黑水虻推出“移动式生物转化系统”(EMBC),在厨馀源头安放EMBC系统直接转化厨馀为有机肥料。
恩德首席商务员郑馨彦指出,一吨厨馀丢到土埋场等于制造2.5吨碳排放,而只需一茶匙黑水虻幼虫就吞食一吨厨馀,不仅减少2.4吨碳排放,同时生产100公斤昆虫蛋白及200公斤有机肥料,把垃圾转化为有价值物,达到循环经济效应。
她接受马新社访问时说,目前大部分东南亚黑水虻玩家著重在昆虫蛋白,而其公司看中黑水虻幼虫解决厨馀方案,能为环境带来正面影响,因而研发及推出EMBC系统。
她坦言,在利用幼虫吞食厨馀过程遇到最大困难是我国没有厨馀分类规定,而幼虫无法吞食骨头,为了解决这问题,前期作业必须先绞碎厨馀及分筛,待发酵1、2天后才用于喂食幼虫。
她解释,EMBC系统是安置在货柜里,里面有存放厨馀的鼓桶、厨馀绞碎机、筛掉骨头的筛机、维持适合幼虫温度的空气冷却机,以及一层层托盘让幼虫舒服地吃掉厨馀,让整个生物转化过程在货柜内完成。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当厨馀进来,只要把一汤匙幼虫放进一吨厨馀里,等待7至9天幼虫吞完所有厨馀后就能采收。肥胖的幼虫可以变成动物蛋白,而其粪便可以当有机肥料。”
郑馨彦提到,过去最环保方式处理厨馀是用来堆肥,但堆肥要等很久,若比例没控制好会发臭及难以持续,黑水虻幼虫恰好能克服这些衍生问题,以永续方式解决厨馀问题。
她希望更多市议会、学校及大企业能赞助EMBC系统,让每个社区或食肆地区都有EMBC货柜,实质解决当地厨馀问题,也能充当教材教育下一代厨馀分类意识,同时也制造就业机会,因为前期工作是需要一两名员工负责收集及绞碎厨馀。
她说,今年计划推出10个EMBC货柜,包括在Taylor大学、莎阿南U2区回收中心和马来西亚科技及革新加速器研究中心(Taman MRANTI)等地方置放货柜。
基于EMBC货柜每月只能处理500至600公斤厨馀,她希望首间厨馀处理厂能在今年杪建成及启用,届时工厂一天能处理20吨厨馀。
她说,若以雪兰莪州每天产出2000吨厨馀规模,就需要100间,因此公司计划未来增建更多厨馀处理厂,才能全面解决厨馀问题,打造更干净及健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