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13日讯)巴生加埔路曾有轮胎街的称号,从巴生市中心开始,一直到加埔市镇中心,一路上计算有接近50家轮胎店和修车厂;为了在竞争激烈下留住客户,业者不仅讲求服务好,也主打平价服务。
始于巴生市中心的加埔路,即从哥打交通圈起一直到加埔市镇中心,一路上可见轮胎店和修车厂,尤其是加埔一英里范围,路旁店屋更是出现不少大型轮胎广告牌,对于要进行汽车护理的民众而言,选择可谓琳琅满目。
由于竞争激烈,导致10多年来,坊间都盛传加埔修车和换轮胎的价格在巴生谷地区比较便宜。导致许多外地民众,都大老远跑到巴生加埔路来更换轮胎和修车。
从加埔一英里开始,位于市中心范围已有20多家轮胎店和修车厂;而到加埔市镇一带,也有另外的20多家。
根据巴生市议会的执照申请记录显示,整个巴生地区总计有313家轮胎店,以及181家修车厂。虽然,近5年来因经济不景,已有4家轮胎店接连关闭。唯,即便有些业者因经济不景而关门大吉,但短时间内很快就会有新店开张投入竞争。
巴生加埔十英里的轮胎和汽车维修店业者郑长首指出,当地的轮胎业最早出现在60至70年代,当时只有4家轮胎店,到了80年代末已有10多家,而且数量多是亲戚开分店方式经营。
他透露,轮胎店多是亲戚关系,不是说轮胎好赚,而是一门生存手艺。本身的分店专注一站式服务,包括维修汽车和装饰。本身的亲弟弟有3家轮胎店,其中一家主要是售卖汽车轮圈(Sport Rim)。
他举例,本身的总店专门处理罗里轮胎,而整个加埔路只有3家专门负责罗里轮胎的轮胎店。此外,总店有4部货车准备出外服务,救助在加埔路上半路抛锚的罗里。
郑长首透露,加埔的轮胎和汽车维修厂在这十年来竞争非常大,除了同业的竞争外,本地制造的产品也面对进口产品的竞争;同时也曾经历金融风暴、消费税,甚至是中美贸易战,不过后者真正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也是雪隆轮胎公会原任会长的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中美贸易战对汽车和轮胎维修行业影响不大,也不见得会冲击轮胎的市场价格,因为市场是开放的,不会因为贸易战而出现差距,亦没有人可以在轮胎价格上牟利。
他说,市面上的普通轮胎大多是从中国进口,1500cc小型车一条轮胎大约要价80到100令吉不等。这些中国制造的轮胎,大约是早在十年前已抢攻本地市场,让本地轮胎制造业面对强大的压力。至于本地品牌的轮胎,即小型车轮胎则要价150令吉,一般要比中国制造贵上50%至80%。
旺季营业额减少15%
巴生市议员陈如坚表示,每逢佳节前夕,都是轮胎业和修车厂的旺季。唯,今年轮胎业者的营业额,普遍上要比往年同时期减少15%。而近3年的营业额,都会比巅峰时期减少20%。
也是轮胎业出身的陈如坚,在受询时透露,轮胎业和修车厂的巅峰时期,是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当时的轮胎业和修车厂竞争不大,业者只要肯加倍努力,都可以赚到钱。
他补充说,轮胎业和汽车维修店在去年开斋节前夕生意不错,其中一个因素是因为新政府上台,取消了消费税(GST)的缘故,但是,今年的行情则格外静。
针对本地轮胎业的前景如何,陈如坚则表示,如果地方政府的公交系统做得好,本地民众对私家车的依赖减少的情况下,轮胎业和修车厂也许会遭受冲击,不过民众的习惯需要长时间去改变。
他补充,中国轮胎很早就已进军本地市场,之前是进口轮胎到东南亚,近几年则是直接到我国设厂。在良性竞争下,受惠的应该是普通民众,因为轮胎价格不会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