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3日讯)官方教育体制外的非主流教学,给予学生更广泛的学习内容与空间,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惟政府和家长需更宽容看待,才能推动我国体制外教育的发展。
台湾人文展赋基金会副董事长陈清枝强调,学历不等同于能力,因此真正的教育应“鼓励适性发展”,以孩子的天赋为前提,作为学习道路的起点。
他认为,体制外教育赋予“问题学生”一个出路,也让被课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学生,能够更心甘情愿去上课。
“孩子如果喜欢那样东西,就会想尽办法接触它,也会自愿去学习,学习成绩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学到了什么!”
他举例,曾与各地教育机构设立行动教室,其中有国中生组团到以色列和日本上课,学生自发费时半年学习当地的语言、生活习惯与基本常识,设法独立生活。
“我们放手让他们自己编排行程,并限定生活费开支,让他们寻求平衡开支的方式,如到农场打工或住在庙宇,节省生活开销;这是只有十几岁的学生,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依赖体制难有突围
他昨晚出席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举办,《东方日报》为合作媒体的教育论坛:《台湾体制外教育的实践与分享》时,如是指出。
陈清枝坦言,旧时代的人可能需要靠教育,才有机会改变生活,但随著大专院校的普及化,现在的孩子若一味依赖体制内的教育,很难有突围机会。
“台湾政府承认多元教育,给了我们比较开放的空间,虽然还是有很多局限,但相比许多国家,已算是非常进步;其实自学或共享教学,教育部每年都会主办特定考试,也要参加学测,若学生无法及格,就不能继续参与体制外教育模式。”
他重申,世事无绝对,体制内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发挥,家长需评估孩子情况,无须刻意改变学习方式;倘若觉得体制内教育让孩子无法尽情发挥,就可考虑其它教学模式。
父母须参与孩子学习
开放式教室、按喜好与程度分班等,体制外教育模式里,除了学生需要上学,家长也必须参与孩子的学习!
身为森林小学创办人的陈清枝表示,父母和孩子在学习上出现分歧,往往是前者过去都在体制内受教,所以时常把过去的想法套用在下一代,甚至期待太多。
“我们的班级没有间隔,所有学生都可在一个空间内走动,当初有家长看到这样的安排,当场让学生转学,可之后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证明还是有家长认同这一套。”
他补充,该校强调家长必须参与学生的校园生活,且提供课程让家长一同学习,因此有的家长为了孩子的课业,甚至不惜举家搬到学校附近的郊区。
“我们会把年龄相近的学生,以喜好分家族,如喜欢昆虫就加入昆虫家族,喜欢跳舞就组成舞蹈家族。”
他续说,除了分家族,其它上课时间仍会有语文学习与基本教育,届时再按照程度进行分组,而且到了高中同样可以接受政府考试和学测,确保体制外教育,同样可以应付体制内的课业。
“孩子依照自己的进度去学习,他要用到就会自己去学。”
他坦言,所谓的“问题孩子”在体制教育内会被磨灭,而体制外教育就必须找出他的天赋,但天赋并非一般认知的兴趣,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透过平日的相处,观察孩子的专长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