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6日讯)从80年代的“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运动到现在的挽救方言,方言不仅是个沟通的语言,它代表的是一个文化载体;在大马,以方言命名的身份特征更是独有的文化,籍贯方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身份象征,当外壳不见,内涵也将一并消失。
“乡音·母语”传播计划总监张吉安表示,很多小学生会问,华人只需学华语不就足够了吗?有华语之后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方言?方言消失后对华人有影响吗?
从小开始接触各种方言的张吉安表示,他是上了幼儿园后才开始接触华语,但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让他的思考更宏观,看到不同(籍贯)的人要说不同的语言。
语言没高低之分
“语言会让我们更加宽容,但方言如今却越来越没落,要如何让新一代接触方言,让大家听到方言美好的一面?”
他认为,语言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平等对待。在方言消失后,摇篮曲、童谣、成人歌谣等等也将一并消失。
“多名中国学者曾表示,他们观察了很久,发现只有大马华人身份证(的马来文名字)保留用方言命名,这是大马华裔独有的身份认同和特征。”
他以自身为例子,他的马来文名字为“Chong Keat Aun”,若失去方言命名,他的名字会变成“Zhang Ji An”。
“但可惜的是,我发现这个身份特征已经开始被换掉,不用籍贯命名。语言的消失、连贯名字特征也一并消失,祖辈留给我们百年的文化就会败在我们这一代。”
单一使思想狭隘
他举例,曲艺文化,包括广东粤剧、潮州潮剧、客家山歌、福建南音和广西山歌,若没有了籍贯,所有的曲艺将以华语作为开始,如华语粤剧、华语潮剧、华语山歌。
他打趣的说,“这样联合国会打死我们。”
“除了曲艺外,消失的还包括美食,如广东烧腊、客家扣肉、福州光饼、福建虾面,而变成普通烧腊、普通扣肉、普通光饼。”
同时,在广播界已有12年的张吉安,也分享自身的经历。他在主持节目时,会邀请很多嘉宾,但他不会强行嘉宾要用哪一个语言,他们可以用粤语或福建话。
“我要让大家看到一个广播人如何以开放方式,接纳及拥抱多元文化和语言。”
他强调,他从不提倡单一,而是要求多元,单一会使到人们思想越来越偏见和狭隘,觉得最好的只有一个,人的思考能力会越来越懒惰。
“多元会促成人的思维愿意学习,人心会变宽,语言会让我们灵活,而不是死脑经。”
“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论坛热烈
“多讲华语,少说方言?”教育论坛吸引许多民众出席,出席者也十分踊跃发表各自的意见。有者认为无论是说方言或是华语,都非常普遍,包括教育体系也很完善,在方言和华语之间能够取得平衡,同时,也有者认为弱势的方言或将被强势方言取代或融合。
近日因交通部长陆兆福在广播电台说粤语,引起各方热烈回响,为此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周一举办了第3场教育论坛,主题为“多讲华语,少说方言?”,《东方日报》为合作媒体。
教育论坛也邀请“马来西亚讲华语运动”主席赖志权和乡音维护与研究工作者张吉安同台,讨论如何定调我国的华语与方言使用,未来又该如何保存与发展。论坛主持人为隆雪华堂文教委员黄瑞泰。
一名来自中国的出席者也分享,厦门的媒体曾报道,一个新加坡老华侨回到厦门,却很难再听到道地的闽南话,老人家也很感慨,直呼厦门已经成为别人的城市,失去了回到老家用地道方言沟通的回忆。
赖志权强调,该组织并非反对方言,也提倡华语和方言共存,然而该组织重视的是,说华语时所掺杂的方言问题,导致我国的中文水平只会越来越差。
他说,“我接受不到”或“我不能接受”就是一个例子,或是“散钱”、“你吃先”和“东西几贵”久而久之大家会感到混淆。大家的中文语法和词汇已开始错误。“大家离开小学后,在餐厅、零售业、银行或工作场合都不会主动说华语。”
“方言的没落或是受到强势方言,如粤语的影响,导致弱势方言消失,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家长没有教导孩子方言,因此方言的没落并非是因为华语而导致。”
张吉安表示,在教育论坛进行过程中,他有99.9%都在说华语,但他介绍的是乡音之美。“抢救方言在这个时代变得更重要,因它在消失中。我是用强势的语言,在挽救弱势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