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19日讯)吉胆岛自推广环保让“垃圾变黄金”后,4年半来一共将14万8773公斤的资源回收物运出岛,令海岛上的垃圾量骤减30%。
慈济于2011年10月在吉胆岛设立环保站,用来收集资源的工具包括渔网、铁笼子、人力及脚车,志工每3周一次使用船将岛上收集到的回收物,运往巴生码头。
纸类高达9万公斤
根据记录,2011年至2015年期间,从吉胆岛运出港口码头的资源,当中纸类共高达9万1698公斤、塑胶2万7403公斤、衣服1万7213公斤、渔网567公斤、玻璃998公斤、铝类192公斤及铁类720公斤。
吉胆岛的环保推手陈秀兰,2001年加入成为慈济会员,并于2008年发心投入活动成为志工。
眼见家乡海洋逐渐受污染,陈秀兰有感于吉胆岛推行资源回收已刻不容缓,于是扛下了这个重任,并担任起吉胆岛环保教育站站长。
陈秀兰说,吉胆岛环保教育站的前身是一座废置的发电厂,由一位会员借出使用,当时花了5000令吉维修破烂木板和打地基,环保站就这样设立起来。
岛民加入回收行列
她指出,由于环保站没遮盖,是露天式的,所以资源分类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
她说,当时,岛民已经养成随手丢垃圾的习惯,因此要改变他们的心态及坏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我开始在岛上捡拾资源时,遭岛民投以异样眼光,甚至被标签为疯子或乞丐!不过,我并没感到沮丧,继续以身作则,不断号召岛民加入环保行列,灌输让他们环保意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她指出,渐渐地,岛民开始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不少岛民也相续加入资源回收的行列。
“从之前的不认同,到今天岛民已会自动自发收集资源,然后进行分类,再一袋袋的用推车推来环保站。”
老师每周带学生上环保课
吉胆海一直是岛民的“天然垃圾桶”,什么垃圾都随手一抛,丢入大海;如今岛民已改变习惯,开始将资源投入回收篮,让垃圾变黄金。
陈秀兰说,该环保站在在吉胆岛大街小巷一共设置了13个资源回收篮,每两三天前来收集资源,并送至环保站进行处理。
她指出,目前,有3个回收篮由岛民自告奋勇领养,有关领养人必须肩负责任,看顾好回收篮,同时也要负责将资源送到环保站。
“此外,我们也了解到环保教育必须从小就开始培育,因此鼓励岛上的老师,带学生到环保站上‘环保课’。”
她说,如今每周都有学校老师带著10名小朋友到来观看环保影片,聆听小故事、学习资源分类等。在志工和老师们不断地宣导下,岛上的小朋友已会分辨资源回收物,并会将资源投入回收篮。
陈秀兰说,美丽干净的吉胆岛必须靠大家配合,这条路再苦也要走下去,因为这些资源若没回收,恐怕又会掉入进海里,严重破坏海洋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