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日讯)外电报导,中国玩具产业在内需复苏与内容和知识产权(IP)驱动下持续放量。中国工信部在介绍GB 6675《玩具安全》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情况时指出,去年中国玩具零售总额达978亿5000万人民币(约573亿2500万令吉),较2020年成长25.5%,预期今年零售规模可望突破1000亿人民币大关,显示玩具已从传统儿童消费,逐步演变为跨年龄层的情绪与文化消费载体。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近年以盲盒、手办为代表、兼具情绪价值与收藏价值的潮流玩具市场高速扩张,成为年轻族群宣泄情绪与表达自我的重要载体,也为玩具产业打开全新的增量空间。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市场潮流与收藏玩具及周边产品零售总额达558亿3000万人民币(约327亿令吉),一批具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在原创IP与品牌运营上展现强劲实力,不仅满足本土消费升级需求,更将“中国原创”推向全球,带动玩具产业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代工基地”变“品牌输出”
出口方面,去年中国玩具产品出口额达398亿7000万美元(约1660亿令吉),较2020年增加19.1%,超过四成产品出口至美国与欧盟市场,反映在全球供应链重组背景下,中国仍是国际玩具供应的重要枢纽。
业界人士指出,结合完整供应链、成本优势与日益成熟的IP运营能力,中国玩具品牌有望由“代工基地”向“品牌输出”加速转型。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技术也正切入玩具产业链上游设计与下游客群体验,成为另一大成长动能。工信部数据显示,去年中国AI玩具市场规模约为246亿人民币(约144亿令吉),预期今年将增长至约290亿元,年增幅接近18%。
市场分析指出,随著AI语音、图像识别与互动学习功能逐步普及,结合教育、陪伴与娱乐功能的智慧玩具,有望持续推动产品单价与附加价值提升,并与盲盒、手办等潮流品类共同构成中国玩具产业的“双引擎”成长格局。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