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24日讯)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花旗集团(Citigroup),被认为是“大到不能倒”重要银行之一,但近几年每况愈下,现任首席执行员范洁恩(Jane Fraser)2021年2月上台后大力推动改革,宣布出售包括台湾在内的13国或地区消费金融业务,但去年Q4仍严重亏损18亿美元(约85亿令吉),出现15年来最糟糕的财报,接下来将大幅裁员2万人,进行组织瘦身。
范洁恩近来动作频频,相关知情人士透露,花旗未来将裁掉更多管理层职位,2月1日起股市、风险及投资银行部门的管理层将被解雇,有关裁员和遣散费的更多细节即将公布。
根据《壹蘋新闻网》报导,花旗1月12日公布2023年Q4财报,显示亏损18亿美元,每股亏损1.16美元,主要是受到高达40亿美元的支出拖累,包括组织重组8亿美元,及阿根廷披索贬值和逐渐退出俄罗斯业务的支出等,单季业绩创下2009年底以来最糟。
为了止血集团亏损,花旗宣布将裁员2万人,相当于10%员工,裁员成本高达18亿美元,但花旗表示2026年完成后,每年可节省25亿美元(约118亿令吉)的人事支出。
花旗曾表示,将在今年3月完成重组,预估总员工从2023年初的24万人,2025年将减少到18万人,截至2023年12月底,花旗已裁员1000人。
2021年9月《华尔街日报》曾报导分析花旗的问题,点出花旗在消费金融及企业金融业务上的盈利落后,投报率一直比不上竞争对手,2023年全年净利下降至92亿美元,每股收益4.04美元,比起2022年的148亿美元、每股7美元,年减幅高达38%。
根据FactSet的数据,自2020年2月以来,花旗是美国6大银行(摩根大通、摩根丹利、富国银行、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高盛)中,唯一一家出现负回报的银行,去年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收盘股价不到账面价值50%的状况。
尽管范洁恩上台后积极进行“组织瘦身”,裁撤2个核心营运部门,包括退出消费金融市场,转而聚焦在交易、银行、服务、财富管理与美国消费者等5大关键业务,管理层级也从13层减至8层。
分析师及投资人提出花旗应裁撤全球消金业务、并购美国国内银行等建议,激进投资者更指出应该把重心放在更大型的机构法人,呼吁花旗需要重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