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日讯)有一种说法是,退休是第二段人生的起点,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契机。
此前繁忙劳碌的工作让人逐渐丧失玩乐的空间,因此,潇洒地开启退休后的人生新阶段,积极地接受新鲜事物,既不落伍,还会为自己带来价值感和获得感,无疑是过好退休生活最好的状态。
而接收新鲜事物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去接纳不同年龄段的社交。
对于在职场数十年的人而言,退休之后与社会之间勾连起的价值感、意义感,以及人际交往显得尤为重要。
退休后,专注于自己,活得恣意的人很多。在中国就有被网友称为“8A级景点” 的狮子林桥跳水大爷,还有哪些山林中暴走、公园里跳广场舞、游遍世界各地、去老年大学追求“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退休人员。
他们活成了年轻人羡慕的模样,让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不过,若将时间维度拉长,可以发现,随著中国加速进入老龄社会,养老的形式、养老行业也发生著不同的变化。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金融室主任王海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过去的养老形式主要依靠子女,但现阶段年轻人在减少,老年人在激增,80后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承压,寄托子女的“事必躬亲”式养老,已经不再现实。
第7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约有家庭户4.94亿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缩小,一方面是受中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住房条件改善以及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来看,家庭的小型化趋势,也意味著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不过,近些年来,随著各地打造的 “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日益丰富和完善,也方便了更多的老年群体,助餐、居家生活、文体休闲、康复理疗等生活服务的需求。
与此同时,王海涛认为,随著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再加上当下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受教育水平都比上一代人有显著提高,他们对老年生活的期待、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层次也更加丰富,养老服务业也朝著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设立科学化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标准,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影响老年人需求的具体因素、现有服务是否能满足要求等进行评估,并拓展日间照料、托老所、老年医院、24小时照料部门等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主体。
这些养老服务的新需求,也催生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养老服务专员、适老化改造评估员等一系列新职业,不仅填补了空巢、是能老人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也让养老服务更加“术业有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