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日讯)中国疫后经济复苏不如预期,引发市场担心;不过,据外媒引述消息报道,中国监管机构﹑券商及官媒已向经济学家﹑分析师及研究人员等施压,要求不要对外提及资金外流及通缩等负面消息。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指出,有分析师表示,官方正在寻求加强对负面评论的控制,以提振民众信心。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认为,在拯救中国经济方面,信心比政府推出刺激措施发挥著更大作用,惟目前市场明显信心不足。
报道又引述一位人行顾问表示,“监管机构不想听到民众有关经济的负面评论,希望我们从积极的角度解读坏消息”。
另一位任职上海一间大型金融机构的经济学家亦指,去年谈论通缩或其他经济风险没有问题,但当地电视台已明确表示,现只容忍正面的评论,即使在预先录制的采访中发表对经济负面言论,最终也不会播放。
报道提到,有经济学家在北京举行的一次闭门会议上指,整个市场都知道,中国不存在通缩,“不过,我们可以谈论低通胀风险”,又提醒与会者谨慎选择报道其言论的哪一个部份,并称“如果你明天见不到我,那就糟糕了”。
有分析师坦言,中国投资者在难以获得可靠数据的市场上,往往依赖专业人士的分析及评论,但现时分析师们的自我审查日益加强,突显官方极力控制讯息流动。
据报现时中国经济情况已引起部份体制内的经济学家质疑。在中国公布第二季经济增长数据后,国家信息中心前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在一次闭门会议上就提出,他不相信官方统计数据,并指中国经济正在走向通缩,让一众与会者诧异“他大声说出来了”;不过范剑平没有回复《金融时报》的查询。
事实上,花旗早前曾指,由于消费者需求疲软,扣除波动性食品和能源成本后的核心商品价格已经进入“通缩区”。
中国将于周三(9日)公布7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等经济数据,市场预料CPI或按年跌0.5%,工业生产者出厂指数(PPI)按年跌幅则收窄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