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9日讯)马星基金会(MSF)庆祝成立20周年,并成功在慈善筹款晚宴上筹获568令吉。而所得的款项将继续成为基金会三大核心支柱—— 教育、健康与福祉以及社区发展,以透过各项可持续性计划,继续造福若是群体,支援及赋能他们改善生活。
晚宴主题为“希望之种,蜕变之园”(Seeds of Hope, Gardens of Change),不仅回顾基金会20年来所创造的深远影响,更许下对未来持续成长的承诺。自2005年成立以来,基金会已累计捐出超过2800万令吉,造福全马各地逾30万人。
马星基金会主席拿督尹德拉赛诺鲁扎曼指出,基金会不仅自身在成长,所支持的社区也在成长。
“我们在斯里士马勒人民组屋(PPR Seri Semarak)等社区的工作,始于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倡议,现已扩展至妇女创业、儿童识字教育等领域。今天,我们看到社区成员主动带头,为他们自己的社区创造进一步的蜕变。这正是我们这20年来的真正意义所在。”
今年,基金会也委任前卫生总监丹斯里拿督斯里诺希山担任信托人。他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丰富经验,已开始协助指引基金会加强其健康与福祉倡议,确保相关计划能有效应对社区不断涌现的需求。
善款赋能22团体点亮社区希望
.jpg)
马星基金会慈善筹款晚宴也在宴会厅外设有展位,让捐赠者能直接与马星基金会支持的组织互动,并亲眼见证他们在社区中创造的显著影响。
晚宴也彰显众人的集体力量与慷慨解囊,筹获的款项让22个团体受惠,并举行了模拟支票移交仪式,象征性地将善款移交给受惠机构。
马星基金会透过多项措施,包括与与泰莱大学(Taylor’s University)合作的“BacaBaca计划”已迈入第5个年头,并惠及巴生谷、槟城及沙巴8所学校和社区的逾400名学生。去年,94%的参与者在马来文阅读能力上有所提升,92%在英文方面取得进步。
今年,马星基金会扩大了教育领域的投入,携手新的合作伙伴,包括非政府组织 Forest Interactive Foundation透过英语实验室计划(English Lab Programme),提升乌鲁冷岳县教育局辖下80名B40低收入家庭小学生的英语能力。
此外基金会与位于万挠(Rawang)的IDEAS自闭症中心展开为期5年合作,为低收入家庭的自闭症儿童提供职能治疗。该计划在去年取得显著成效,超过80%的儿童在精细与大肌肉运动技能、情绪调节及社交技能(如开始口头交流)方面均有改善。每年都有多名学生从该计划毕业,并重新融入正规学校系统中的特殊教育融合计划(PPKI)。
在晚宴上,马星基金会也宣布捐赠350枚人工水晶体,以支持白内障矫正计划。这是与马来西亚卫生部白内障诊所(KK-KKM)、联邦直辖区伊斯兰宗教理事会(MAIWP)和士拉央医院白内障手术中心合作的项目。计划旨在为贫困的马来西亚人提供白内障手术,帮助他们恢复因可治疗盲症而失去的视力。
另外,基金会与非政府组织 Women of Will合作开展妇女创业发展计划,为参与者提供创业、理财知识、数字营销、个人形象、商业指导及免息创业资金等培训。来自斯里士马勒人民组屋(PPR Seri Semarak)的最新一届学员全数50人顺利毕业,其商业收入平均增加了56%。今年,该计划扩展至第三和第四个社区,惠及来自迪沙勒江公共房屋(PA Desa Rejang)及遮拉迪人民组屋(PPR Jelatek)的50名妇女。
而与非政府组织 Hopes Malaysia 在沙巴古打毛律(Kota Belud)合作推行的可持续生计计划,则专注于教授农村村民可持续农业技术,以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2024年,该计划协助甘榜塔隆安(Kampung Talungan)的112名村民,实现月收入平均增加32%,食品开支减少30%的成果。自合作开始以来,该倡议已进入13个村庄,受惠人数超过900人,今年更有两个村庄加入。
出席晚宴的还有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马星集团创办人兼董事经理丹斯里梁海金以及马星基金会董事会成员拿督文吉星沙士达博士。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