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了钱就等于做了善事吗?”“你捐出去的钱真的是全款帮人吗?”和其他人不太一样,拿督斯里李振量不只捐钱行善,还会时刻追踪捐款的最后去向,确保善款全数送到受惠者手中,帮助到真正有需要的人。
李振量行善多年,一直以“松香”名义捐款。“松香是我父母名字的缩写,我父亲名为李金松,母亲是张桂香。”以父母名义行善,除了纪念父母,更重要的是,行善的举动是受双亲影响。“父亲从事车厂喷漆,我从小就常看到父亲的朋友会来到车厂向他借钱,而父亲一般都不会推搪,即便当时家境并不富裕。”
他的父亲说过,人不是走到绝路都不会愿意开口求助的,既然对方开口了,能帮多少就帮多少。秉持这个想法,这些年来他除了捐款、捐赠棺木,也为贫穷学生报效新鞋、新衣;行管令期间,他也派送物资、食物等等。“我小时候家境清贫,新学年没有新校衣和校鞋。”眼见同学的校服、校鞋又新又亮白,而自己脚下的白鞋却已经开始泛黄,他说:“心里很难受。”如今他以过来人的心态资助学生,虽然无法报效一整套制服,但至少有一样物品是全新的。
看不惯“行销式”慈善手法
李振量坦言,本地有很多机构以善事为名,但主要目的是赚钱。像是宣称为患病孩童向大众募款,以筹得医药费,但过程中善款至少被克扣70%,患者最终只得到当中的30%。“他们(慈善团体/机构)根本把慈善当作一门生意来经营。”他分享,自己是“捐钱常客”,经常会收到慈善机构的来电,他们的做法跟推销员卖产品没什么两样。“现在如果收到他们的来电,我都会直接破口大骂。”但对方亦不是省油的灯,会反驳说:“我们也是在帮人,如果不是我们,他们(受惠者)会得到善款吗?”针对这点他说,无可否认,每个机构都需要运营经费,但不要过分。
他分享,一位小妹妹患上了罕见的疾病,虽有慈善机构拨电来问说要不要捐款,但他坚持要找到小妹妹的联络方式,并直接把1万令吉交到她的父母手里。“如果我没有记错,当时小妹妹的医药费还欠7万令吉,但负责替她筹款的机构却迟迟没把款项交到她手中,说是还没成功筹足。”经过李振量的交涉,并在社交媒体做出分享后,机构隔天就把7万令吉的医药费交给小妹妹的父母,并表明接下来的筹款活动不会再帮忙。
“显然,机构早已经筹获这笔款项,但想利用该案例继续募款,所以不愿意结案。”他说,倘若机构及时释出款项,小妹妹就能提早获得医治,“我们才把款项交到她手上,隔天她就离开了。”虽和小妹妹只有一面之缘,但得知她不幸离世的消息时,他说:“还是很伤心。”当晚,他集齐朋友们给的帛金,直接转帐给她的父母作为小小心意。“算是有头有尾吧,即便最后没办法挽回小生命。”
因为看不惯本地慈善作业歪风,李振量在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正式以父母之名成立“松香慈善基金会”,不过基金会目前还没进行任何登记注册。“我们是在行管期间临时起意,成立面子书专页。”他坦言,行管令期间是他行善最繁密的时期,一个星期至少会进行3至4次派送饭盒与物资活动。“虽然基金会目前未进行任何登记注册,但很多网友看到我们的作业模式后,都愿意相信我们,然后把钱交给我们,替他们行善。”
他坦言,马来西亚其实有很多善心人士,但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人,才会假手于人,把钱捐给慈善机构。“很多人会抱著‘钱我已经捐了’,慈善机构骗也是骗一次,作孽的也是他们。”但他说,有需求才会有供应,如果每个人“善事乱乱做”,不法之徒就会继续利用大家的同情心,形成恶性循环。
基金会遵循透明化作业模式
“松香慈善基金会”作业模式非常透明化,他举例,行管期间的派饭盒活动,每个饭盒4令吉,就看大家要认领多少个饭盒。“一般上大家都会直接认领100个饭盒,即是400令吉。每次完成派饭后,我都会拍照,然后清楚向每个捐款者交代饭盒派给了谁。”虽然工作繁琐,但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做好交代的工作,“把钱捐出去后,我也想知道自己的款项到底帮了谁。”然而,透明化的作业模式让他受到“同行”的攻击。“市场上的慈善机构或多或少都会抽取佣金作为运营费用。”
正所谓施比受更有福,“行善后,人会感觉很快乐,因为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帮助人。”笃信观音的李振量相信行善还债,他说,经常做善事的人,在无形中就积累了很多福报和善缘,在带给自己好运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债一点一点还清。“每个人在一生之中一定曾做过一些不好的事,像是讲骗话。”但他强调,有的人会抱有目的来行善。他举例,施棺乃华人传统及佛教一项大福报和功德善举,总会有人来询问能不能捐棺木,“这就是目的,一般不会理会。”
至于人们有意在生日当天行善积福报,他会愿意配合。今年4月,他不幸确诊冠病,情况危殆,血氧一度掉到80多,有感自己快不行了。当时太太张宝美立马呼叫救护车,安排送院接受治疗,他却拒绝上救护车。“因为我觉得自己进去了,应该就不会出来了。”拒绝入院,继续居家隔离,数天后,情况慢慢好转起来。他说,也许行善累积的好运不会马上看到,但祸事却仿佛在无形中慢慢远离自己。
量力而为,助人在当下
现年49岁的李振量目前已进入半退休状态,名下拥有多个业务,但主要以买卖进口车为主。“我不靠这个(慈善)赚钱,可以100%义务,不收分文。”长期行善,付出的款项并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他会告诉自己,捐出去的钱其实都不是自己的钱,“无论是定期存款或是投资基金,每年都会派息,而我只是用这些额外的钱去帮助人,根本没用到本金。”他指,很多人会认为等以后有钱才做慈善,但行善绝对是小有小做,大有大做。“看到一个人没有饭吃,你用5令吉给他买一包饭,就是一种善举。”至于是否想过要放弃,他笑说:“每次派完物资都想放弃!”
他也说,有些人会把他人的帮助视作理所当然,甚至在发清单时会指定特定品牌。“真正有需要的人会诸多要求的吗?”他续说,“有次给一户人家派物资,对方不仅没有谢意,甚至在我们离开之前说了一句:‘吃完了再打给你!’”
有人或许是“趁火打劫”,但亦有真的需要帮忙的个案。“有一户缅甸家庭来讯表示,丈夫因为确诊无法工作,宝宝没有奶粉可以喝,希望可以获得牛奶粉。”他回忆说道,那名妇女当时抱著婴儿到组屋楼下领取奶粉。“我们其实想帮忙,但碍于他屋里有确诊者,还是需要避免接触。”问他,会坚持行善到什么时候,他说,应该会做到不能做为止吧,反正现在已经半退休,闲著也是闲著。
李振量经常会把自己行善的点点滴滴上载到个人社交账号及“松香慈善基金会”专页,有人因而攻击他“高调做善事,好面子!”他解释,分享行善事迹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这个社会需要被帮助的人太多,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他希望透过生命影响生命,让大家可以加入行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