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佳兰早年给人的印象就是龙虾海鲜、小渔港,随著边佳兰石油综合中心(PIPC)2012年进驻发展后,一跃成为全马最迅速从向乡村发展成石油工业枢纽的城镇。
当地村民拥有的产业在这个大型发展计划下被政府征用,原本的淳朴乡村风貌被一个个储油库取代,大批来自不同国籍的外来人口涌入边佳兰,保守估计当地人口已增长6至7倍。《东方日报》记者实地走访边佳兰,了解当地风土民情的转变、石油综合中心发展进度及带来的改变。
边佳兰居民普遍至少两代至三代在此营生,除了出海捕鱼和捕龙虾,也有从事农业、建筑材料制造等商业活动。如果要找出当地代表性的行业,除了渔业,应该没有第二选项。
配合边佳兰石油综合中心计划的发展,沿海地带被征用,不少依海而住的渔民都被政府安置搬迁至内陆区的新市镇,导致不少渔民放弃捕鱼,改而投入其他行业。
此外,也因上述计划的带动,当地产业增值,商机涌现,令拥有产业的居民在转卖或租赁过程中获得高回酬利益。当地商业活动的消费者已不再是旅客,而是庞大的不同国籍高阶主管和劳工市场。
商业活动一阵风潮
边佳兰地方政府委员会成员许俊平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透露,边佳兰商业活动是一阵风潮,如80年代盛行生产石膏,有50至60%出口到新加坡,后来渐渐消失。
“90年代左右则是盛行养鸭场,最火红时期可达10几家养鸭场,如今只剩一家养鸭场继续经营,坚守到土地被政府征用的最后一刻。”
许俊平也是马华边佳兰区会主席,他指出,由于早期运输不方便和主要做游客生意,因此边佳兰物价都偏高。如今也没有明显涨价的现象,反而是产业价值增长速度飞快令人惊讶。
“3年前被政府征用的土地价值为1平方尺3令吉至5令吉之间,3年后,1平方尺的土地市价为29令吉,土地增值高达6倍。”
回顾2012年,当时当地居民曾因义山征地事件与戴乐集团、政府进行抗争,以捍卫居民权益。除了受到政党的关注,也受到国内外环保组织成员的支援。最后,在与政府多方交涉后,居民同意搬迁。
被征用土地来发展石油综合中心的主要是沿海地段,包括头湾、大湾、二湾和三湾。一些如四湾、五湾的一些土地却因为要扩建道路而陆续被征用。每隔一段时间再踏进边佳兰就会发现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四湾大街。
除了土地价格飙涨,房租也受惠于油气领域的发展而水涨船高。位于四湾大街角头单位的美乡村海鲜村租金已经从之前的2000令吉涨至5000令吉,东主陈诗玲(39岁)透露,听说其他店面租金比该店还高。
面对高额租金。陈诗玲坦言,虽然目前形势大好,但不知道石化工程会进行多久,以及生意人潮能维持多久,目前抱能赚多少就赚多少。
商家入驻 四湾大街热闹
据了解,四湾大街作为石油工业中心的支援而保留下来,并没有征用。然而,大批外人涌入,却已经改变了大街的商业性质。
在这里,只要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商业活动都从中获益,走在街上,自助洗衣店、银行提款机前和理发店等店面都会看见外劳的身影。
一些孟加拉商家、中国知名手机品牌代理商、知名速食店、油站业者、日韩餐饮业者和酒店业者都在这项计划中看到商机、纷纷在大街上开设分店、或起高楼酒店。
治安没变差
在大街上有产业的当地人也趁这个机会出租产业或变卖,自己则到外地发展;有稳定的工作及生意的当地人则把多余的产业空间出租,自己也继续维持经营生意。
由于大批外人涌入这个渔港小镇工作和生活,增加庞大的市场需求,各商业领域都尝试进驻在这里立足,因此四湾也开始有夜店和按摩中心。
当地居民都认为目前治安都还不错,并没有外来人口变多而改变,不过,居民反映,生活环境却已经变得复杂。位于四湾大街目前传承三代,至少拥有百年历史的聚成饼家也是石化工程计划下的受惠者之一。
第二代经营者林德山(68岁)透灵,以前的顾客主要是本地人和游客,现在除了本地熟客,中国顾客也变多了,生意更好了。
作为手工制作饼家,林德山并未想过放弃家传生意,但他把隔壁店屋出租给一家公司当作办公室,每月收取可观的租金。“每逢周日是劳工们休假日,他们都会上街买东西,所以商家的生意都很好。当中,理发店、洗衣店和餐馆的生意最好。”
外地劳工带旺餐馆生意
陈诗玲透露,她所经营的餐馆主要顾客群是来自在石油工业区工作的伊班人和华人等,其他国籍的客人比较少。
单靠伊班人和华人,该餐馆生意就已忙不过来了。每天傍晚6时至晚上9时是最忙碌的时刻,许多公司职员和劳工下班就会过来用餐,餐馆前方的主要道路也非常地拥挤。
“餐馆开业17年了,以往都是靠游客生意为主,现在游客减少了,反而是劳工增加了,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生意平均增长率30%。”
拍照存档方便点餐
陈诗玲坦言,外来顾客主要问题是语言,所幸基本上还是以华语和马来文为主。
“我们这里也有日本顾客,他们第一次来时都用英语来点餐,我们也只会一些简单的英文。他们会把餐点拍起来,存在手机。下次再来的时候,划一划手机指一指照片就可以点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