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山有条家喻户晓的臭河,名为“纱玉河”。这条河流,不但河水肮脏,还不时发出阵阵恶臭味,被人们戏谑为“臭河”。然而,在老新山的记忆里,纱玉河曾是一片清澈见底的河流,不仅有舯舡串行,还有小孩在河上嬉戏。
根据史料记载,纱玉河的马来文为“Sungai Segget”,其名字的由来相信是因当时的纱玉河河口有一个水闸,水闸的英文为“Sea Gate”,因此“Sungai Segget”就由“Sea Gate”谐音演化而来。
纱玉河河流起源于义兴路绵裕亭义山处,河流由义兴路沿著敦拉萨路段流向黄亚福街,延伸至柔佛海峡,全长3.7公里。
纱玉河将新山市区分为东西两半,西岸为纱玉街,新山第一个巴士总站就设在那里,如今耸立高楼大厦;东岸是现在的黄亚福街,也是当年的商业区,50年代那里曾有一排售卖百货的市场,直到60年代才被迁址。
历史学者吴华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提到,早期纱玉河的河口处是一片沼泽地带,左右两岸都是丛林,直到1855年新王朝天猛公依布拉欣开辟新山后,纱玉河才被人注意到。
当时的政府官员为了将纱玉河两岸的低洼沼泽地填平,从当时俗称的皇家山,也就是现在的苏丹依布拉欣大楼,运来大量的泥土,聘用犯人及劳工将附近沼泽地填平变成陆地。
港主黄亚福之后在纱玉河左岸开创柔盛港,陈旭年则在右岸开辟市场,陈大存在纱玉街创立公市,后来相继有余仁贵、林亚相及卓天文等先贤的大量投资,兴建店铺,使得纱玉河逐渐发展起来。
由于黄亚福的关系,当时许多在新山做生意的广东人大多集中在旁邻的纱玉河,即是现在的黄亚福街谋生;河的另一岸,包括纱玉街、自律街一直到陈旭年街一带,早期是潮州人的天下。
仰赖纱玉河运粮
随著商业活动进驻,新山市区随之繁荣兴盛起来,早期纱玉河中央建有一座巴刹,巅峰时期约有200个摊位,摊主大部分以潮州人居多。巴刹的河岸两旁,则建有河堤,河堤旁是船只停泊处。
当时的纱玉河是马新两地的重要运输纽带,新山的甘蜜、胡椒、茶叶、鸦片或酒等,都借由这条河输至新加坡及其他地区,许多舯舡及舢板也将货物从新加坡运来新山。
吴华说,曾有一名老前辈透露,当年的纱玉河较宽阔,河水也很深,作为往来的纱玉河,也常有舯舡在河上往来,并在锡克庙前上货及卸货。
“纱玉河是借由马来文的‘Sungai Segget’直译得名,‘纱’的意思代表了河水的清澈美丽之意,但是现今的纱玉河不仅浑浊还承载许多沙粒,所以我认为称之为‘沙’玉河,较为恰当。”
纱玉河可说是当年新山的经济命脉,由于当时的交通不发达,每天都有人仰赖这条河流运载从笨珍及北干那那等地的海鲜及粮食至中央巴刹。
新山华社元老洪细回忆,当年纱玉河以东都是黄亚福的产业,街道则以黄亚福孩子的名字命名,包括兆焜街(Jalan Siu Koon)、兆楠街(Jalan Siu Nam)及兆祯街(Jalan Siu Chin)。
“纱玉河以西的产业由当时的富商卓亚文所拥有,包括纱玉街(Jalan Segget)及依不拉欣路(Jalan Ibrahim)。”
他表示,如今的纱玉街还保留了当年的店屋,如协成号、茂兴利及泰和堂还在原址继续营业,这些店屋可说是见证了新山的历史发展。
沟水流入从此变色
随著社会的发展及历史变迁,交通与运输业相继发展起来,人们开始大势发展纱玉河周边地区,市区大小沟渠的污水都陆续流入纱玉河,久而久之,清澈的纱玉河慢慢演变成污水河。
由于污水无法有效排出,纱玉河的河床开始变得越来越浅,也因为交通逐渐发达,开始有了货车及巴士通行,纱玉河的运输价值早已荡然无存。
为了美观及卫生,新山市议会1980年为纱玉河进行铺盖计划。自此,孕育著新山历史的纱玉河,它曾有过的清澈记忆也被掩盖起来、被人遗忘。
但无论如何努力将污浊的纱玉河加以包装美化,铺盖在底下的纱玉河仍不时发出阵阵恶臭味,仿佛在提醒途径路人,不要将它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