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2日的6州选举中,大马民主联合阵线(MUDA)在槟城、雪兰莪、森美兰和登嘉楼提名了19名候选人,与社会主义党携手,决心要跟希盟-国阵、国盟这两个大联盟对抗。惟,MUDA的候选人全数丢失保证金。可以这么说,MUDA的举动是伟大的,但不是明智的政治决策。
首先要说明的是,马来西亚实行完全的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First Past The Post),跟泰国、韩国、日本和台湾不同,他们采用的是混合选制,选民不只可以在各自选区票选合心意的民意代表,制度还多给他们一张票,透过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选择不同的政党。
相对于多数决不允许选民做“愚蠢的决定”,为了集体利益达到最大化,民众大都会优先考量最能保障他们利益的政党,造成大联盟、大党有更高的机会被票选。再加上,马来西亚是族群、宗教、地缘和阶级等社会矛盾相当复杂的国家,集体利益、大局为重、捍卫族群等论述的影响力更显著,民众的情绪容易被这种“政治降头”煽动,因而宁可作出最保守的选择,也不愿给予新政党一些机会。
因此,MUDA、社会主义党、人民党及其他小党,就算再怎么有理想包袱,也很难独自撑起第三势力的帐篷。
当然,地方选举可以让MUDA这类小党有存活的空间,地方民生课题允许小党以更低的成本去接触选民和经营基层。不过,马来西亚政府在1970年代,以马印对抗和遏制族群冲突为由,修改联邦宪法,终止地方选举。
如今相隔将近50年月,当年结束条件早就不存在,而吉隆坡、新山、马六甲市、关丹、哥打峇鲁、芙蓉、怡保、太平、亚庇等国内各大城市也不再以华裔为主,政府已经没有限制地方选举的正当理由,而MUDA应该加速跟其他小党、非政府组织合作,主打重启地方选举的这张牌,一边可以保住底气,另一边让MUDA变得更有内涵,而不是急著参与大规模的政治搏斗,如刚结束的6州选。
MUDA在短期内无法恢复元气,更不可能让政府对地方选举产生太大兴趣,但是,“第三张选票”这张牌可以令MUDA变得有存在于大马政坛的意义,凸显出该党有别于希盟、国阵和国盟的政治价值,未来若是参加小型的选举(如补选、个别州选),MUDA的行情一定比现在来得好很多。
当然,还有其他课题可以为MUDA加分,例如,在国会为LGBT发声、联署倡议政府废除土著固打制、提议调高最低薪金等等,相比起有规模的政党,小党没有什么的政治包袱,MUDA可在这些议题积极地说出民众想说的话,尤其是政治光谱相近的希盟支持者,让该群体认为MUDA比希盟更能代表他们的意志。
如果赛沙迪是一位有远见且懂得精打细算的领导人,即便决定跟希盟分道扬镳,他也没必要派遣候选人参加6州选,任由自家党员承受被弃保的羞辱,反之,赛沙迪应该将重心放在发掘内涵,耕耘基层,经营选区,紧抓议题鞭笞大党,逐步建构自己的平台,等待小型的选举来临时再显身手,因为这些选举不会对政治现状构成大的影响,团结政府和国盟缺乏正当理由绑架民意,在这种情况下,选民才有充分的空间去思考是否要投MUDA一票。
确实,目前马来西亚的政治环境对MUDA乃至其他小党都非常的不友善,不过,MUDA还是有机会成为选民的首选,前提是小党有没有决心、意愿和智慧长期地奋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