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讨论大塞车问题的时候,网上基本上会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指出人民不愿搭公共交通,一种是批评政府没搞好公共交通,然后两种声音对干起来,接著课题就没完没了、不了了之了。
我自己的结论是:两者都没有说错——我们的公交建设肯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群众对自驾的偏好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前者基本已经是共识,随便点开相关新闻的留言栏都可以看到吐槽,所以我更想聊一聊后者。
大部分人抱怨的公交问题,从用户体验角度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整体通勤时间长;二、步行距离远(及不舒适)。
说到通勤时间,平时我从蒲种搭轻快铁到吉隆坡,基本上一小时多跑不掉,确实是挺长的——相比之下,开车30-40分钟就可以抵达。
不过我上两个月在新加坡走跳一个礼拜,发现通勤超过1小时的情况也不是少数。而且我对此开玩笑喊累的时候,当地朋友的反应都是:“这很正常啊”。
首尔也一样。早几年我去首尔,在一个韩国人家里couchsurfing借宿,每天从他家到市中心至少得转三趟车,单程花上1小时45分钟左右。我只住了三天都颇感吃力,他自己倒是不当一回事的样子。
再拿基建狂魔,中国的首都北京为例。我的公司的很多北京同事,通勤单程都在一小时以上,有一位甚至达到近两小时。
当然,这样的直接比较是有点问题的,因为时间长不单纯是公交系统效率的问题,里头还夹杂著“城市大、距离长”的因素。但这里的比较并不是要追究效率谁高谁低,而是想看看通勤时间长这一点在国外算不算罕见,以及有没有阻碍当地人使用公交。
除了时间长,“搭一趟公交要走很多路”也是我们的公交系统被嫌弃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我不定期搭公交的经验,单程步行个10、25分钟基本是跑不掉的。
不过,之前在首尔待两周的时候,因为我特别喜欢泡当地各名咖啡厅,一趟路程经常也是动辄要上15、25分钟的步行——当然,在首尔的天气下步行要凉爽得多。
但需要在夏日炎炎之下步行老远这件事,扪心自问,也不是马来西亚的专有问题。在新加坡的一星期里,我搭了10趟公交,其中8趟的最优路线都涉及了10分钟以上的脚程(不包括地铁内部换乘时的步行距离),而大部分脚程也没有雨盖走廊,得自己找店面/建筑物为荫。
所以我想,乘搭公交需要步行至少10分钟,应该是一个蛮合理的心理预期。
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我们的公交覆盖密度下,好一些地方去起来真的偏远。比如有一次我想搭公交去Pavillion Bukit Jalil,一查之下发现步行距离都25分钟了。
不过回头一想,类似的情况在新加坡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只不过朋友的反应是:“别去这里了,特别麻烦。”
把自驾视为理所当然
当然,如果我们用各种细致的统计数据分析,马来西亚公交比不上东京、新加坡、首尔这些城市是板上钉钉的事,比如还没有公交换乘优惠系统、跟谷歌地图结合不够紧密、不够准时等。所以我一开始也说了我们的公交有许多提升空间。
但比较少人愿意正视的是,很多所谓让我们不想搭公交的点,实际上不是马来西亚公交的问题,而是公交的本质——类似的问题在国外同样存在,但他们的市民是默认了使用公交,而慢慢调整自身的生活方式。
换句话说,我们其实一直默默享有著“自驾的舒适、便利及相对低价”这个“特权”,而这个“特权”已经被我们当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所以不愿放弃,于是更难适应。
这时,很多人可能下意识反应说:现在公交的频次太低,等政府把班次增加了再搭——这里我想稍微扯远一点。
很多人都知道,经济学上如果国家的建设要做到高效,不能靠一群人去计划,而是需要借由自由市场去分配资源。那么试问:如果群众搭公交的意愿本身就低(或者说预期不现实),一上来就把小区巴士做到五分钟一趟,这资源能有多少效率?
事实上,这些年来公交系统一直有在提升,我几乎每一阵子搭公交都会有小惊喜。另外,决策单位也试图增加了公交价格上的吸引力,一方面推出mycity pass,50令吉就能任搭地铁与巴士,另一方面加重自驾的成本——当然,这方面的措施就面对了阻力。
鸡与蛋的关系
但这方面的责任真的只能说到这里了,不能再深究下去——因为一纠结,就要陷入那个经典的鸡与蛋的关系:
是先有家才有国,还是先有国才有家?改变是应该靠政府先动,去调动市场,还是靠自己先动,去拉动政府?
说白了,这也是东方民主一直面对的典型问题——一方面在社会治理的时候喜欢谈“由下而上”,但在具体行动或追溯责任的时候又一股劲说“由上而下”。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双向循环、互相推动的事。就像情侣之间一人行动、一人回应,然后再回应、再再回应,这样你一步我一步地共同牵引著前进。
一个僵持的局面,根本就无法找、也不该找单一的责任源头。它绝大多数时候必然是双方面的。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类似的事情特别容易陷入对立、互喷,一方面是因为非黑即白的是非对错更简单,更适合不爱深度思考的我们;但更关键的原因是在于这样的责任归属很干净——一旦对方成为错的一方,需要担责,那么自己就是对的,落得一身轻。这也恰恰是人性。
而我们马来西亚人今天面临的一道难题就是:在眼前有著“烂政府”这么一个明显的箭靶的时候,很难不落入这样的人性里,把罪名往别人身上贴,而不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摊。
再举个例子。
最近在塞车课题的探讨中,有人提到了马来西亚人的拥车率高。为什么我们的拥车率会高,归因起来的时候依然回到同样的课题——到底是因为政府为了朋党利益一直鼓吹拥车,还是人民对拥车的便利本来就难以抗拒?
类似的情况还有咖啡钱,不一而足。
马来西亚之所以停滞不前甚至越来越失败,真的是因为腐败的政治人物?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