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和教育,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以致有人把二者等同、混同。如果教学和教育是同一回事,就不会有教育热忱被繁重教学和教务浇熄的感叹。既然教学和教育有差别,就值得想想它们是怎样的两种出发点。
教学关心的是知识和技能,教育关心的是人心和素养。但因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是人,教学和教育就难免紧密相连。教画画,如何调色、上色是知识和技能,审美和鉴赏是人心和素养,教画的老师谈调色上色,必然说点审美与鉴赏,这是在教学和教育之间往返。训练警犬搜索、追踪罪犯和鉴别物证,不存在如此的往返。
在教学和教育中往返虽是自然的事,但遮掩不住教学为主教育为辅的普遍事实。人人都喜好说自己是在办教育,但其实办的成分比较多的是教学,即传授知识和技能,有时还忽视、破坏教育。传授知识和技能之馀不知道如何上升到教育的层面,是教学者欠缺教育心和认识教育不足的结果。
我们不缺编得出色的课本,但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闯过层层考试关卡,人心和素养却仅差强人意,怎么回事?比如国中华文课本有丰富的古文古诗、好文章,为什么学生毕业后却不喜欢用中文?写五百字、八百字的文章在学校不成问题,为何毕业后却难以用中文写好内心话?反个方向来说,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我国宪政、政体和政治具浓厚兴趣,但在校时上我国历史课却是个苦闷事?
意愿不成问题,无法提升到教育的层面是个严重的能力问题,各个阶层,包括在家的父母、到校的学生、受训的师范学员、前线的老师、学校的领导、教育部,首先能关心的是教学而不是教育,它们把科技当科学、科学实验当魔术、算数当数学、重应用轻基础、教学生演讲不教学生说话、教学生辩论不教学生思考、教学生答不教学生问等等,不一而足。
教案天天写的是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放在向远方眺望的老师心里。教学往往要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学著重长远的效果,甚至是一生的效果,因此两者层次有高低之别。怀以热忱投入教育界的年轻人三五年后发现自己变成了教书匠而慨叹,他们也感觉到了这是从高向低坠的态势。能做教育者的话,谁想自称是教学者?
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有时会起冲突。承上文例子,学会调色和上色的学生,美术科成绩优等,算是教学效果显著,但如果毕业后处处感受到生活、社会、自然界的丑陋,显然之前的美术课没让他们的心境对世界的倩影敏感。童军学步操,讲究步伐整齐划一,但不能只在操场上才打起精神,若单独走在街道上时无法主使自己要快要慢的步行意愿,这是违背了步操的日常意义。
知识与素养需兼顾
既然教学与教育不同,那么考试评估的是教学效果还是教育效果?即将实施的校本评估是评估教学效果还是教育效果?评估教学效果须对教学有认识,评估教育效果须对教育有认识,能胜任教学评估和教育评估的人,两者数量大有差别。
有人说校本评估的一个强点是评估标准钜细靡遗地有白纸黑字,公诸于众,殊不知我国教育界的评估工作其中一个宿疾就在于把指南当绝对的指南。语文不好的人在说话,我们会灵活地留意听以求明白对方要说什么,不在乎乱七八糟的句子结构和语法,但来到了考试,为何偏偏牢捉关键词而不看考生要表达的概念和意思?这个“精神”如果不改,僵的活不了,紧的松不了。不管换的是大索还是细绳,重要的是下一回要松绑一些,手握绳索的人要记住这点。我们的教育历来面对的是执行问题,文件都完备,包括高思维教育。
老师的挑战在于如何不被忙碌的教学活遮蔽、拖垮教育的心。父母因为不涉及教学,更容易直接观照孩子的教育。在校老师和在家父母对孩子的评估方法和角度也不尽同,学校是根据孩子的台上演讲评估,父母是根据孩子在饭桌上的说话评估,校方的是定量评估,父母的是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去得很细,定性评估看得很远。只可惜一般父母缺乏教育视角,不然就可补需兼顾教学的忙碌老师之不足。
不能把眼睛睁著脑袋开著看作就是在思考,不能把传授知识和技能看作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活动仍会交互渗透,却永远不会是同一回事。分辨教学和教育,做好教学者和教育者的身份认同,起步在于自我观察:我到底有颗教学心还是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