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16日综合电)随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绝大部分体育赛事陷入停摆,随之而来的,是无法避免的财务问题。突如其来的疫情,揭开了职业体育的华美面具,将各大联赛背后“生意”的本质展露无遗。
被视为“最烧钱运动”的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1)在面临停摆期时也“差钱”——迈凯伦、威廉斯等车队先后宣布降薪来削减成本,以保住工作人员的长期岗位。
此外,西甲足坛豪门巴塞罗那3月30日发布公告,表示董事会与所有职业队球员将降薪70%,巴萨一线队足球员减薪幅度更大,以便保证其他工作人员,能继续领到全额薪水。客观来说,巴萨通过内部调整方式来缓解危机,是非常人性化的做法。
可搞职业体育的,并非全都是有钱人。对于财政拮据、知名度不高的小球会来说,他们根本没有仿效巴萨作法的本钱。斯洛伐克超级联赛7届冠军日利纳,因一线队17名球员拒绝降薪建议,老板在一怒之下跟这些球员解约,称他们对球会缺乏忠诚。外媒称一夜崩溃的日利纳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劳资协定中有“末日条款”,规定在遭遇不可抗力时,球员们将无法得到全额薪水。如果日利纳当初和球员签订合同时在这方面的规定够详细,那在要求球员降薪时或许不会如此被动,而陷入如今“一拍两散”的局面。
即使是合同中有相关条款,极端情况下,也很难完全做到“铁面无情”。毕竟职业体育的“核心财产”是运动员,换位思考一下,在最困难的时候管理层铁腕降薪,等赛事恢复了,运动员还能心无芥蒂在赛场“拼命”吗?
来势汹汹的疫情,打乱了职业体育的原有秩序。现在,各方所持立场早已不能用平日的惯性思维判断。大多数职业体育从业人员如今都只能祈祷疫情尽快散去,不用纠结彼此之间的“旧账”,而是携手展望未来盈利的“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