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30日讯) 柔州民主行动党来临周日改选,该党柔州副组织秘书杨敦祥在党选期间炮火猛烈,包括直批州委会少开会、只窝在舒适圈高谈阔论如何多元政治等言论,被视为炮打司令台,一石激起千层浪后,他坦言自己因此被扣上反州主席的帽子。
但他强调,本身发出批判言论是忧心党意和民意渐行渐远,并非针对个人。对于本身被扣上反州主席的帽子,他为此喊冤,仅希望行动党能摒弃不接受批评的不健康文化,才能继续壮大,面对来届大选。
杨敦祥在本届柔州党选寻求蝉联州委,向来予人敦厚的形象,他在党选期间发出激烈言论的“出位”表现,著实令人感到意外。
他在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直言,党内有很多不满,党内也有不少人看到问题,也知道忠言逆耳,但选择沉默
他解释,本身针对这一两年行动党柔佛州州委会的一些不足,就事论事,但当检讨及批评时,无论多么小心,难免会波及一些领袖。
他举例,本身批评州委会在讨论重大课题上不开会,只是针对组织的现象,目的是希望州委会能秉持集体领导,在重大课题有争议时,州主席应开会讨论以寻求全体州委达成一个共识。
“上述言论却让我被扣上反对州主席的帽子,换言之,今天只要我不满意州主席的做法,就会被标签为炮打刘镇东,如此片面的讨论方式,只会模糊焦点,引起人事纠纷,也无助进行检讨。”
他担忧,若上述现象成为主流,久而久之在党内就没人敢批评,党内周围的人也只是赞美,行动党要如何继续走下去。
“我目前看到的是,党内有很多不满,党内也有不少人看到问题,甚至看得比我透彻的人也有,但可能那些人比我更了解党,也知道忠言逆耳,所以选择沉默。”
杨敦祥直言,行动党每当遇到问题,就会制造假想敌,四处给别人戴帽子,但问题却没有解决。
“若党能够好好就事论事,承认舆论策略上失误,而不是继续去指媒体炒作,不要指责华社小题大做,也不要再指责马华兴风作浪,向华社解释,相信华社可以明白。”
他认,该党领袖会走到今天的局面,答案很简单,因为该党从308、505到509三届大选一路走来,一路顺风顺水。”
“虽然间中,例如与伊党和敦马哈迪结盟等策略,面对华社的激烈反弹,但最终都成功说服选民。就是这样的顺风顺水,让一些领袖自我膨胀,以为任何课题都有办法说服华社,包括爪夷文课题。”
他不点名批评,有些领袖忽略华小是华社最后一个堡垒这个概念,不是任何政党能过说服的。
“可以说,爪夷文课题及拉曼拨款课题,是行动党过去10年以来,踢过最硬的铁板,也是行动党执政后,第一次栽了跟头。”
他认为,既然栽了跟头就应好好痛定思过,不能继续自我膨胀,也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但关键是要检讨自己栽在哪里。
党意与民意越走越远
民主行动党509大选在柔州拿下5国14州的亮眼表现,第15届全国大选随时可能到来,也是民主行动党北干那那州议员杨敦祥担忧,华社普遍不满行动党,影响华裔选民在来届大选投票的意愿。
他希望党领袖能正视及面对,让民众知道行动党会检讨及避免重犯,才有助于行动党面对来届大选。
“最近这几年,行动党给选民的感觉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党内主流的看法是,行动党是华社唯一的选择。但我看到的是,最近这几年,华社普遍对行动党不满,但我们却高傲的把责任推给华社、媒体或马华。”
他认为,行动党更应该去了解华社的隐忧,包括华社如何看待华小,及为何华社对爪夷文有那样大的反弹,而不是误解华社,最终不慎走到华社的对立面,马华却和华社站在同一阵线,这就造成了行动党策略上的疏忽。
“我们应该多聆听,多了解民意,毕竟我们是人民选出来的。若党要继续壮大,就不能和民意差得太远,甚至不能走到民意的对立面,并在聆听民意后上传中央,在从政策上调整。”
他举例,在爪夷文课题上,行动党就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向华社训话,指华社如惊弓之鸟,这让华社反感,也认为行动党在为政策护航。
“一些领袖甚至引用过火的例子来形容爪夷文,试图说服华社,最终不仅引起华社不满,也引起马来社会的不满。”
他说,本身理解党在做决策时有党立场,并没有恶意。若党意离开民意太远时,华社就未必总是如此支持行动党。
他主张,从过去的历史就可看出,华裔选民在选择支持哪一个政党时,会经过多方考量,并非铁板一块。
“例如其中一位很有民意的马华前总会长丹斯里黄家定,2004年全国大选上阵丹绒比艾国席时获得了80%的华裔选票。2013年大选时,他却只剩下不到20%的华裔选票,从这边就能看到,党意与民意脱节时,如何影响选票。”
杨敦祥语重心长表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民意思变时,领袖再厉害也无法力挽狂澜,唯有捕捉民意的动向,引领民意,才能再创高峰。
行动党要如何耕耘马来区
“未来行动党的华人票会越来越少,随著马来选民的增加,选区的种族结构也将改变,不少混合选区,相信会变成马来选区,行动党未来的路也会越来越坎坷。”
杨敦祥认为,面对这样的危机,除了大方向的宏观策略,行动党是否也应该采取更深耕微观的方式,走入选区,以了解在地的基层如何运作。
“(行动党)是否一定要淡化华人色彩,才能争取马来选票?这些都应该深入的思考。”
他举例,要探讨的包括深入马来选区深耕的可行性、党领袖或民意代表的面子书专页以什么语文作为媒介、是否有马来选民愿意在这些面子书专页留言、是否有进行交流以及是否有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力行,让马来社会看到行动党不止是照顾华人,也照顾其他族群选民。
他主张,若党领袖或党员能进入具体的马来社区,解决具体问题,深耕5年、10年甚至更久,相信马来社会会对行动党改观。
“除了口述的宏观概念,用行动来更有系统的深耕马来选区,也是行动党是否能获得马来社会支持的关键之一。”
他以本身的北干那那州选区为例,在这之前,当地马来社会根本没有接触过行动党,所以关于行动党的了解,都是从巫统或者巫统党报等第三方听来的,根本不了解行动党及行动党的领袖。
“一些希盟领袖行为在马来社会引起不少共鸣,例如行动党全国组织秘书陆兆福及行动党大山脚国会议员沈志强。党领袖是否应该要思考,淡化华人政党色彩的举动是否太过,为何这些领袖还是能引起马来社会共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