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22日讯)“人造肉”是最近被广泛关注和讨论,而人造肉制作和生产技术渐进步,更有打著环保、人道的口号“培养肉”,而这类肉品到底是如何制成,我国人民又能否接受?
其实,我国市面上也不乏“人造肉”,即仿肉类的斋料,如今则有美国以植物蛋白仿造的肉,再到荷兰科学家在实验室以动物干细胞培养的“培养肉”。但国人对培养肉并不熟悉加之价格不菲,因此它日后能否在我国市场替代养殖肉,乃是未知数。
营养师陈思慧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以豆腐皮、面筋、大豆纤维,制造而成的斋料,如斋肉、斋鹅、素叉烧等,没有荤肉的肉肥汁鲜,但做得惟妙惟肖,多年来受大众素食界欢迎。美国公司以植物蛋白如大豆,豌豆,蚕豆等模仿真正肉类味道和营养成分的“素肉”,也并非稀奇的植物性食品。
不过,2013年和2015年,荷兰科学家及美国Memphis Meats公司各别研发出的 “动物干细胞培养肉(Cultured Meat或Cell-Based Meat)”,则实际上可说是“100%动物肉”。
应对未来食物短缺
“目前若培养肉要在美国售卖,必须获得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当局开始在探讨培养肉属于哪种食品。”
她表示,培养肉是否比传统农业环保,有待大家去深入研究与证明。其制作步骤包括取出经过精选的动物细胞组织,抽取组织干细胞后培植成肌肉纤维,再让肌肉纤维不断倍增成为肌肉组织。
她说,据了解,研发培养肉的公司指此概念是为了解决未来人口暴涨,食物短缺的问题。同时,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地及水源的使用,减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免去动物承受宰杀的痛苦。
“在各国媒体不断报导下,培养肉是否已成气候,取代现有的传统农业?我认为还是言之过早。虽说已在实验室成功做出了一片培养的汉堡肉,号称比真牛肉汉堡好吃,但成本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当成本价格降低,推出市场后,大众的接受度又是另一个挑战。”
无论如何,身为营养师,她仍温馨提醒民众保持均衡饮食,透过多元化方式来摄取营养,日常饮食尽量少油少糖少盐,每天至少30分钟运动,保持身心健康,才是关键。
技术复杂不天然
马六甲生物科技机构首席执行员林国团认为,为了环保而研发以动物干细胞来培养人造肉,此观念可被接受,但培养肉制作技术复杂,让人难以理解,因此他感觉培养肉不天然,暂时无法接受。
他表示,据报道,培养肉早期在培养过程加入糖、氨基酸、血清等,如果口感不够好,科学家还能加入实验室制造的脂肪进行调整,究竟此技术稳定与否,让人存有质疑。
“培养肉造价高昂,平民百姓根本吃不起。有企业预测2020年,可以在美国开始量产,把制作成本降低,2021年推出市场。但安全与否,有没有致癌物或出现问题,未有相关研究证明。”
他强调,不能排除培养肉在未来的市场需求会增加,毕竟科技无所不能,就如现代的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不过,身为家长,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才会敢让家人小孩去尝试。
解决缺粮 从不浪费食物做起
若把植物蛋白制成的素肉和培养肉摆在一起,饮食业者黄伟贤选择前者,认为植物蛋白较为天然,目前技术也已成熟稳定,他认为解决缺粮及环境问题,应从不浪费食物这方面著手,才是最实际的。
他表示,随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大家为缺粮问题而恐慌,不过从生活上可看到许多消费者没有“吃多少拿多少”的观念,饮食业者为了食物卫生和安全,也必须丢掉剩下的食材和料理,所以浪费食物也是引发此问题的根源。
“我喜欢用肉的不同部位作出不同的料理,尽量减少浪费。培养肉需靠营养液去培养,会担心会否有副作用,所以对培养肉的信心不大。我相信大马多年来习惯吃传统养殖肉,人造肉要超越或取代其地位,肯定有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