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辖14日讯)峇株巴辖纺织业曾有过一段辉煌璀璨年代,上世纪80年代拥有逾500家针织厂,非以出口为导向的厂家遭到时代淘汰,如今只剩200家左右。商海无情,适者生存,纺织业者调整经营策略,利用科技及网络销售,迎接时代挑战。
峇株巴辖纺织业早年有著“纺织城”美誉,曾是峇县最引以为傲的行业,后期受经济因素影响,本地以代工为主的纺织成衣业渐渐走下坡,不少纺织业选择出走,选择到其他低成本国家设厂进行加工出口生意。
马来西亚针织厂商会秘书长郑敬祥回忆,纺织业兴盛时期,带动成衣、印花及染色等各行业的蓬勃兴起,峇株巴辖在80年代拥有逾500家针织厂,可说是我国纺织业重镇。
“随著东南亚国家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加上本地市场小及人口不多,纺织业辉煌不再,走到现在峇株巴辖区内的厂家只剩200家左右,非以出口为导向的厂家遭到时代淘汰。”
纺织业的辉煌不再,拥有31年历史的峇株巴辖成衣公会于2014年宣布解散,“峇株巴辖成衣公会”也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当年每户买针车
原任峇株巴辖成衣公会会长龚忠华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透露,该会创立于1983年,宗旨是成为成衣业者相互联谊及交流的平台,他见证公会的崛起和解散。
“当年的纺织工业带动成衣、印花、染色等各行业的蓬勃兴起,这个行业的兴起将峇株巴辖顿时打造成国内数一数二的纺织城。”
他回忆,当年峇县制纱工业发展不俗,加上纱业的账期宽松,间接带动制衣业的兴起,纱厂提供长达数个月的账期,为许多有意投入制衣业却担心资金不足的商家提供宽松的赊账宽限期,他在那时就买了数台针车及聘用了多名代工,开始了成衣业的生意。
“当年全市有许多民众都是投身这行列,外地商家也来到这里接洽生意,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可以买针车在家中自行生产成衣,犹记得当时曾协助载送成衣外销到其他地区的‘黄包车’司机,也看见商机转行加入生产成衣的行列,可见这行业的火红程度。
他透露,当时峇株巴辖纺织业的技术领先全国各地,在其他地区仍然采用自然晒乾方式时,本地已经使用机器烘干技术,可见纺织城美誉得来绝非偶然。
他感叹,2000年开始经济不景造成成衣业逐渐走下坡,许多会员纷纷将工厂迁移到外国发展,我国纺织业面对激烈竞争加上营运成本不断增加,厂家纷纷将工厂及生产线迁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发展。
“当时我发生意外行动不便,且公会也没有新会员加入,公会开销及负担又不断加重,最终唯有宣布解散公会,拥有31年历史的峇株巴辖成衣公会也因此走入历史。”
顺应时代需求 开拓多元市场
随著经济不稳定及国内劳动力成本走高等因素,使得纺织业辉煌不再,业者认为受大环境影响及时代变迁因素,本地相信已回不到当年“纺织王国”的时期。
不过,峇株巴辖纺织业者马文光认为,我国纺织及成衣业仍具发展潜力,惟这些工业从当年家家户户买针车在家中自行生产成衣,到如今纷纷转型为工厂集中式生产,工业变迁使得业者以不同的经营模式,如代工式生产或是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在我国销售,以开拓多元的市场需求。
“不论在什么时代,人们身上所披的衣物,都得一针一线纺织出来,衣物可以防寒保暖,只要人们穿著衣物,纺织业就绝对不会成为夕阳行业,如今我国业者也顺应时代需求,以科技及先进设备生产出高品质纺织品,打进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
郑敬祥认同,纺织业者必须掌握世界潮流,以先进科技及机器设备生产符合时代的产品,把纺织业下游产业所制成的成品,再透过网络销售进入国内外市场。
“纺织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行业,如今需透过科技及网络的发展,带动出此领域的上下游发展,如在中国地区,人们可在网上购买服装,商家把传统的实体店搬到了互联网,互联网加纺织,整个原料采购、加工、销售流程大大提高各环节的效率,对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针织厂商吁政府解决人手短缺 与欧盟签自贸协定提高优势
马来西亚针织厂商会呼吁,政府加速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为大马取得优惠出口,提高大马出口至欧盟的优势。
马来西亚针织厂商会秘书长郑敬祥说,该会希望政府在实施新税务措施前能先与商家对话,同时也协助国内业者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让纺织业发展成为一个带动我国经济的蓬勃领域。
“顺应大环境的变迁,大马及其他国家制造商都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把财务及营销中心定位在大马,生产基地则转移至具竞争力的国家,以此策略保持及迅速扩展业务。”
他相信,未来只要透过投入工业4.0元素,我国可成为高附加价值的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