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7日讯)你我脑海中是否曾浮现充满浓浓人情味和市井气息的老店,但随著时代变迁,许多曾风光一时的老店已渐渐消失在街道中。如今永平仅存少数历经近半世纪洗礼的旧式理发院及洋服店,两家传统老店至今仍屹立不倒,成为见证永平发展变迁的瑰宝,但老店也面对后继无人的问题。
位于永平二马路一栋老旧的两层楼店屋,楼上和楼下有两家经营逾40年的旧式理发院及洋服店,尽管两家老店耸立在闹市中的同一个角落,却演绎著两段截然不同的老故事。
座落在店屋楼上的美泉理发院,营业迄今已有逾42年的历史,店内依然沿用有著数十年历史的旧式化妆台和铁椅,这家老店提供传统理发、挖耳及剃须的服务,是永平少有的旧式理发院。目前由拥有丰富理发经验的周棋福(67岁)以及得力助手黄喜云(58岁)共同打理。
周棋福是老店的第二任接班人,老店一开始由其表哥所创立,到了1974年转由他接手,也圆了周氏的创业梦。不过,这一接手就是40余年的光景,至今前来光顾的顾客皆是熟稔的老街坊。
婴儿满月上门剃头
“90年代,在永平的传统理发店还有6、7家,但经营至今已不到4家。除了附近的老街坊常来光顾,一些父母在婴儿进行满月剃头时就会来找我,因为婴儿剃头手法讲究稳健,唯老店才会有这样老道的经验和功力。”
回忆起早期在理发院做学徒的时光,周棋福接受《东方日报》记者访问时笑说,这份工作艰辛,要有兴趣的人才愿意投身,他从10几岁起就拿著剪刀从早剪到晚,以前店里还有提供烫发服务,但现在光顾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都只是来剪头发。此外,也只有一些熟悉的老街坊才会定期前来挖耳朵及剃须。
孩子不愿接手
“我们这里收费大众化,剪发8令吉、剪发和剃须则是10令吉;若要剪发、挖耳朵及剃须全套服务就13令吉。来剪发的老顾客就像朋友一样,所以价钱5年才调高一令吉,不过目前顾客大多是老人与小孩,而年轻人较爱追求潮流,已经很少会来老店光顾。”
周棋福续说,早期生活好的时候,一天最少有10多位顾客,但因为永平越来越多间现代化的理发店,所以现在平均一天只有5、6位顾客。
“其实现在开店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自己的子女都长大了,最小的也有30多岁了,大家都忙各自事业,不愿意接手时间长又不自由的理发工作,目前这家老店就看能撑多久,就当回馈多年支持的老顾客们。”
老夫妻针线缝出几代人记忆
店屋楼上为街坊理清三千烦恼丝,楼下的东方服装行则为顾客量身打造衣服,一对老夫妇用了大半辈子时间,一针一线缝出几代人的记忆。
锺德标(79岁)和刘梅花(66岁)夫妇俩在过去46年来,在永平二马路一栋老旧两层楼店屋的楼下,为不同的顾客打造各式合身的洋服。
这家旧式洋服店是每天早上10点营业,一大早就陆陆续续有顾客上门,这家摆满缝纫机与布料的老店,也像是一家老茶坊,常有街坊前来喝杯茶道家常。
洋服店渐走入夕阳
锺德标接受访问时表示,随著时间推移,永平的传统洋服店越来越少,现在估计只有2间,这与70年代繁华的景象相比相差甚远,也见证此行业渐走入夕阳。他说,早期洋服店生意总是应接不暇,店里也曾聘请过7名员工,但现在只剩下2名老员工以兼职的方式在家接工作,其余的修改工作,则由夫妻俩亲力亲为。
“手工裁剪的衣裤,最讲求的便是车工要细,加上顾客的要求也高,所以这门行业很辛苦,也很难学,相信这是导致员工少的原因,也没有新人愿意学。”
刘梅花笑言,两人年事已高老眼昏花,所以已很少接制作套装的订单,现在就接改裤脚及改拉链等较轻松的工作,目前店里也不像早期是全手工裁剪,如今店内仅会售卖现成的衣裤。
“60年代到80年代时生意都很好,但现在只有在华人新年和开斋节的时候,客源才会增加。平时都是老顾客及少数的年轻人前来光顾,但幸好永平地理位置佳,再加上我们的收费便宜,有时还会吸引一些新加坡人特地来做衣服。”
岁月匆匆,两人皆感叹,开店至今最难忘的便是在忙忙碌碌中所感受到的平凡,而最遗憾的便是该店无人接手,最终会面对关门大吉的结果。不过目前两人仍会坚持继续营业,因为每天在店里和老街坊打打交道,晚年欢乐的时光也会过得更快些。
两家传统老店是老一辈人默默耕耘的缩影,是他们一滴滴汗水累积而成的文化财产,纵使现代都市渐渐没有了它们的身影,但却永远留在老顾客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