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伊始又新春,告别羊大哥,迎来“猴老弟”!华人十二生肖中,“申猴”给人“灵敏”、“机智”、及“挑战”的型象,与过去“末羊”给人温驯的意象截然不同。
属猴的名人可说众多,古代就有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金朝建立者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抗元斗士文天祥、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及书法大师蔡邕等。
近代中,属猴名人则有已故作家张爱玲、英国著名女演员伊丽沙白泰勒等。在大马,属候的政治人物则有“烈火莫熄公主”外号的公正党副主席努鲁依莎。
猴年到来,相信最令人熟悉的猴型像人物,就是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中拥有七十二变的行者孙悟空。然而,在《西游记》成书前,公元前300年古印度所流传的两大史诗,其中一部《罗摩衍那》(Ramayana)中,就有属于“猴神”型象的角色出现。
《罗摩衍那》共7章,2万4000句对句,内容叙述枸萨罗国王子罗摩(Rama)与王妃悉多(Sita)的故事,该著作与印度另一部史诗《摩诃婆罗多》被视为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后世文学及宗教有相当大的影响。
形象接近引争议
在《罗摩衍那》的第四章“猴国王书”及第五章“哈奴曼书”中,叙述罗摩与猴神“哈奴曼”协助猴国国王须羯哩婆复国,及哈奴曼协助拯救被魔王罗波那囚禁的悉多。故事中,哈奴曼展现巨大神通,大闹魔王宫殿,毫发未伤将悉多救出宫殿,形象与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型像如出一辙。
由于《西游记》成书晚于《罗摩衍那》,因此早在上世纪初,就有许多文学研究者断言,孙悟空的“猴神”型象是源自哈奴曼,引起了不少争议。
文史研究者,也是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安焕然博士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关于印度神猴哈奴曼与孙悟空的渊源,在学术圈存有争议,早期胡适、陈寅恪、季羡林等“大师级”学者都曾说过,孙悟空的原型具有“印度成分”,惟也有文豪如鲁迅等否定其“外来元素”的说法。
他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与印度古典名著《罗么衍那》里的猴神哈奴曼真的有太多相似性和可比性。
“《罗摩衍那》里的哈奴曼很厉害!他是风神之子,善于变化,又善于跳远,能在空中腾云驾雾地飞行,并一跃就跨过了海洋。他可以变大又变小,变得像座山那么大,也可以变得像蚊虫那么小而忽隐忽现。”
他援引书中故事说明:“有个女妖张口要吃他,哈奴曼立刻把身躯涨大,比那女妖的嘴要大得多。女妖大大地张开海口,准备一口吞掉这猴儿,岂料大力猴子一转瞬工夫又把身躯缩小,一下子跳进女妖口腔,用他的利爪,撕那女妖身上软弱的地方,掏出她的心,又飞快地跳出来,把那女妖给杀了。”
这不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中那样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硕士李成钢点出,孙悟空和哈努曼两者型象都是神通广大、战斗力强、身形可变大缩小,化身成不同人物。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场景与《罗摩衍那》中哈努曼大闹楞伽城有相似之处。《罗摩衍那》中的猴国也与花果山的猴国相似,只是哈努曼并非猴国国王,只是臣子。”
哈奴曼形象忠实 孙悟空较反叛
尽管孙悟空与哈奴曼的型象极其相似,引发渊源之争,惟安焕然指出,著名学者赵国华在《论孙悟空神猴形象的来历》论文中表明,孙悟空的神猴形象虽然源出印度,但他既不是简单的照搬,也不是生硬的模仿,而是将印度文学的营养消化和吸收后,创造出中华民族的神猴形象。
“例如孙悟空有其‘中国’的‘性格’”。其中一点就是其‘反抗性’比较强烈,甚至是一种‘与帝争位’战斗精神啊!这种个性在《罗摩衍那》里的哈奴曼并不突显。”
李成钢也同意,孙悟空(特别是被如来降伏之前)对于权威的反叛个性,并不体现在哈努曼身上,不管是对猴国国王须羯哩婆或是罗摩,哈努曼都极度忠诚,其忠诚的个性也最为后世传诵。
“相反地,孙悟空最为人喜爱的并不在他对唐僧的忠诚,而在对陈腐规则的反叛。”
李成钢认为,哈努曼和孙悟空作为文化符号也完全不同,人们想起哈努曼,首先是想起他是罗摩的忠实追随者、忠诚友人;但想起孙悟空,更多是想起他的反叛精神。
他说,古时候《罗摩衍那》并不只是以书面的形式流传入中国,更多的可能是以口头的形式,所以当人们接收到哈努曼的故事时,可能只是局部的、片段的,而在《西游记》未成书前,其实也就是各种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作者吴承恩把它们整合起来,加入个人观点,再编撰成书。
“所以当我们说孙悟空的形象受哈努曼形象影响时,那其实也是间接的、辗转的影响,并不是直接从哈努曼到孙悟空,中间大概还有一些其他猴子或人。”
宗教与文学相互影响
从小说角色到宗教信仰,如今孙悟空已成为道教所膜拜的其中一个神祗“齐天大圣”,想必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始料未及的事。
“有的人会认为把文学人物神化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事,我觉得还好,我本身是无神论者,对我来说,所有宗教的神明广义上来说,都是文学人物。”
他分析,印度教里的哈努曼和孙悟空一样升格为神,这是宗教发展与文学互相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