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象征著经济开放及资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成长的青少年,往往是消费社会及科技时代的宠儿,他们与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接轨,但在社会政治的关心程度却相对冷感。《东方日报》向柔州110位“90”后华裔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49%的青少年一天花不超过半小时的时间关注我国政治;29%完全没有关注我国政治,19%受访者仅花不超过2小时的时间关注我国政治。标志著我国未来栋梁的90后,普遍远离政治,情况令人担忧。
香港和台湾相继爆发由学生主导的雨伞与太阳花运动,让人开始意识到青少年在政治上的崛起,也开始正视青少年不容小觑的政治改革力量,但回望我国的青少年,特别是标志著我国未来栋梁的90后,普遍远离政治,有者甚至处于漠不关心、置身事外,出现政治冷感的现象。
政治冷感也称为“政治冷漠”,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对于政治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花时间参与,或对政治关心程度较为薄弱的现象。
在接受调查的柔州110位“90”后青少年中,年龄层从15岁至25岁。其中,在籍学生共有65人,上班族为41人,而自雇人士则为4人。
调查显示,56%受访者很少主动了解政府所推行的最新政策,另有27%从不主动去了解,而时常主动了解政府所推行的最新政策者仅有18人(16%)。
缺批判性思考
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36.36%承认自己对于政治冷感,有65%受访者坦承从未参与政治活动。有48%的受访者认为,即使参与了也无能力改变现状;31%则认为政治活动与他们无关。
南方大学学院校长祝家华直言,现代青少年的生活较为安逸,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让我国青少年政治冷感的情况比过去还要严重。
“在温室长大的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世界里自得其乐,而国家大事对他们而言,反而是相当遥远的事情。”
在大学生涯便加入工大华裔学生理事会,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的行动党社青团总秘书陈泓宾则认为,青少年政治冷感主要是因为看到国家日益腐败,却无力改变,因而对政治产生一种无力感。
他指出,我国僵化的教育制度,让青少年欠缺批判性的思考模式,较难激发他们对社会意识的醒觉。
较关注增收入改善生活
我国薪水偏低,生活压力日益加重,受访青少年坦言,如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品质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保险从业员黄治豪(24岁)受访时指出,现阶段首要任务是打拼事业,因此不会主动参与政治活动。毕竟我国薪水偏低,生活压力指数却很高,实在无暇抽出时间参与政治活动。
林盈盈(21岁,大专毕业生)曾在第13届大选前夕参与政治游行,然而大选后政治的乱局,导致她对我国政治相当反感。
“政治领导人只顾及自身利益,为了巩固本身的政权,互抓对方痛脚,却罔顾国人生活水平日益高涨的压力,薪水却普遍偏低的困境。”
抗议也不能改变
郑宝平(25岁,行政人员)指出,功利主义至上的现代社会,大部分人比较关心的还是自己,对于政治抑或社会议题,则普遍认为这是不关乎自身的事情,大家较关心的反而是如何赚更多的钱来维持生活。
“我从未参与政治,未来也不会参与,因为我认为政府所实行的政策不会因为人民的不满抗议而有所改变。”
南马青少年公民意识较低
相较于吉隆坡的青少年,位于边境柔南区的青少年对政治和公民运动的参与度更为薄弱。
行动党社青团总秘书陈泓宾坦言,吉隆坡的青少年较有机会接触各式的公民运动,拥有表达自身想法的平台,所以相较于南马的青少年,前者的公民意识较强烈。
柔南黄色小组主席萧德龙也认为,新山一带青少年长期接触新加坡媒体,有时对于新加坡所发生大小事件的了解,更甚于我国所发生的事情。
他指出,不管是国家填鸭式或一般父母的教育方式,从小就灌输孩子只要兼顾好学业和事业就足够,不鼓励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这样的教育方式,间接影响青少年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表现出相当冷漠的态度,对社会也毫无醒觉。”
族群青年无法团结
南方大学学院校长祝家华则认为,族群间的分化让我国的不同族群的青年无法团结起来,也是促使青年政治运动较难崛起的另一因素。
“就我国目前的政治局势而言,内在与外在条件都尚未成熟,仍不足以让青年政治运动得到发酵。”
他说,内在的条件指我国需要出现一个跨宗教、种族与文化的青年领袖,拉拢三大民族,让他们团结一心参与政治运动;另一部分则需视乎国阵与民联这两个政治联盟在争取年轻选票所作出的努力。
至于外在条件,祝家华认为,这则须视我国国家实行的政策,是否让国人满意,而现今的政治氛围,是有可能激发起青山年对于政治的参与。
“物价高涨、就业机会不高、政治不公加上近日消费税的实施,都有可能激发国人不满的情绪,唤醒他们的政治醒觉,而青年政治运动或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