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3日讯 ) 被视为看守政府最后防线的《2018年反假新闻法令》于周三正式生效,虽反对党议员在国会上一致反对该项法案,但外界对其看法却不一;学者认为大众未意识该法令可能带来的伤害和连锁效应,甚至以默许方式,奢望用立法方式管制社会上的舆论。
传播学者庄迪澎表示,有关法令虽以“新闻”作头,但实际控管范围除了传统媒体,涵括所有媒体资讯使用者、大众传播等,矛头更直攻时下最流行的“自媒体”,即指对网民十分不利。
他强调,当中的内容定义模糊空泛,多个用词几乎没有界限。当中涉及公众直接或间接资助制作、转发等形式支援所谓的假新闻,同样遭到对付,其中以网咖业者最为争议;其它甚至亦可能出现,一人犯罪,全体受罪的情况。
他举例,当你认为一马丑闻有罪,但所有执法机构都否认其有罪,那么你就错了!若你在此法令下被控,几乎没有辩解的空间。
庄迪澎周四在隆雪华堂举办的“《反假新闻法》通过之后...”讲座会上,发表以上谈话。其他主讲者包括大马半岛新闻从业员职工会(NUJ)陈城周及资深时评人陈锦松。大会主持人为隆雪华堂社经委员黄国富。
阻隔人民自由声音
陈城周亦表示,有关法令在国会通过一读后,当局才召见媒体“商讨”对策,在此之前未曾听取媒体人的意见,会议中也只是知会详情,并非对话。
他说,该法案以“高速”方式在国会通过并赶在大选前落实,费时不足2周,不仅难以服众,也让人不得已质疑其动机。
陈锦松指出,《2018年反假新闻法令》并没有建立在“明显而立即”基础上,阻隔人民的自由声音。
“政府要对媒体作出最大的管制,舆论若失去力量,未来发展会更加严重,逆来顺受的话,就很难再看到争议性的新闻。”
他强调,作为第4权的媒体人,很多真相和事实都是透过微小的消息来源或是争议点才会爆发,并以“孟加拉人投票事件”为例,指民众亦可发挥监督的作用,揭发或阻扰伤害公众利益的事情发生。
昨晚的讲座会中,有人提出有关法令掌权者,但却变相削弱大众应有的权益,特别会使得弱势群体的发声管道变得更狭小。黄国富也提议有关当局落实推动《媒体&资讯素养》,同时道出包容民主自由社会中,不乏令人不悦的声音;但并不象征“禁声”是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