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辖23日讯)近来频频发生因鞭打过度导致学生受伤的报导,家长在不忿的情况下选择把孩子身上留有鞭痕的照片发布到社交媒体上,期待有网民声援其“老师不该体罚学生”的立场,惟家长的做法却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沉重的舆论压力,无意识的布置了一场网络式的校园霸凌,并让孩子沦为受害者。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副会长郭史光宏表示,家长把孩子被鞭打后的照片发布于社交媒体的做法,无益解决事情的根本,反之会将问题的雪球越滚越大,即便最后能够表面和解,双方心里仍筑起了一道厚实的防御墙。
他说,无论事情如何演变,结果都让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他们除了在家中要承受家长释放出来的压力,到学校还得面对老师和继续学习,更甚的是,很多人会“关心”他们的情况与伤势,大部分的学生会因此感到羞愧与压迫,间接影响学习素质。
“我觉得老师在被舆论讨伐后情绪难免被影响,是无法‘公私分明’继续教学工作的,这会让老师的教学热忱消退,消极看待未来的教学工作,影响教学素质。”
他也认为,家长在面子书上发布状态时,往往将其视为一个发泄的管道,然而网民却抱著“看热闹”的心态,在留言写下不负责任的说词,衍生出更多的口舌争辩,人云亦云讨论“该不该”或“能不能”鞭打学生,并没有解决核心问题。
老师家长多交流
他表示,当事情发生时,家长应理智地向孩子与老师了解原委,争取得到合理解释,若无法从老师口中得到满意的答复,则可请校方调停,若三法皆不得要领,才考虑是否利用公开方式为孩子讨回公道。
“无论谁对谁错,家长都应理智地先向老师询问事情的发生与经过,老师也必须拿出诚意,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但家长若在未进行这个步骤前,先将事情在面子书上发布,偏激的留言会影响双方的情绪,届时最坏的结果就是让孩子转校。”
他鼓励老师与家长在平日里就应多见面交流,互相了解孩子在校与在家的学习情况,在双方有信任基础的条件下,降低发生摩擦的几率,同时减少孩子因没有带课本、没有做作业、过于顽皮等理由,遭老师施予鞭打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