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逸龙(Loong Bee)这个名字因为沙画而广为人知,掌握了这门自学成才的独特艺术,他有机会周游列国、会晤大人物,但在那之外,他也是一名发型师,同时身兼导演职。3种身份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都源于他儿时就显露的创造力,天马行空且不畏走在最前沿。
作为本地首位沙画艺术家,马逸龙的身影出现在各大政商界和非政府组织的慈善盛会,去年底吉打阔别59年再次举行苏丹登基大典,他更是以表演嘉宾的身份受邀出席,他说:“这门手艺让我有了很多想都没想过的机会,像是踏进王宫,受到款待。”
发型师出身,他笑言因为沙画,自己才有机会四处旅行,“做发型是很累的工作,从早做到晚,很少有假期,发廊若是开在购物商场里,根本连阳光都没什么机会见到。我是因为沙画表演,才有机会到处飞,表演可能只是一天,但主办单位会包你过去住个5天,我就当顺便旅行。”曾受邀到澳洲、香港、越南、泰国、新加坡、东马等地,他不讳言:“像悉尼歌剧院这样的地方是我做发型时从没想过要造访的。”
洗头弟出身
17岁到发廊当学徒,他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会在这个领域里深耕。“我先是当了一年的洗头弟,一面勤奋地洗头,一边仔细地观察,半年后找身边朋友当白老鼠给我剪头发,剪了几次后,他觉得不错,我就叫他来店里找我,指明要我剪。”想当然尔,发廊老板很惊讶,但那次之后,便开始手把手指导他,“2年后就升级当发型师,再后来就开自己的店。”
他坦言:“我只要对一件事感兴趣,心里真的很渴望,就一定会想办法做到,像沙画就是无师自通。”10年前,他看中国知名访谈节目《鲁豫有约》,被当地沙画先驱苏大宝的作品深深吸引,“我很感兴趣,于是上网搜索,发现原来沙画是很稀有的艺术,也因为它的独特性,让我更加跃跃欲试。”他请朋友帮忙制作沙画专用的灯箱,花时间挑选合适的沙子,再用约3个星期模仿别人的创作,最终发展出属于马逸龙的风格。
他自认自己性子急,“我从小喜欢画漫画,但父亲认为没前途,所以就放弃了。去发廊工作前,顾过书店,但觉得自己不合适,每天只是在等时间过,一段时间后觉得不能这样下去。我喜欢动,想要从事能发挥创意的工作。”沙画是即时性的艺术,作品无法像一般画作在完成后裱框起来供人欣赏,每一个画面完成的那一刻就被抹去,只能透过影像留存,但这种3到5分钟就能诉说一个故事的形式,马逸龙认为非常适合自己的个性。
纯粹的喜欢 成就了事业
而这与他4年前所经营的影片制作工作室BEe Production理念相近,他说:“这个时代,用短视频说故事已成趋势,短、快、吸引人,又能带出讯息。我这些年四处跑,接触不同的人群,创意也逐渐有所累积,当然,有些事看不过眼,有意见有想法,就想找个管道发声,我是导演嘛,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从一开始只是为兴趣而拍片,到现在组成5人团队,并在面子书上累积超过5万名关注者,马逸龙笑言:“兴趣渐渐成了事业,沙画也一样,一开始纯粹是喜欢,慢慢地就成了事业。当你强大了,利益自然就会找上门来。”
做出自己那一套
发廊现已交由太太打理,马逸龙把时间集中在沙画表演和工作室的经营,但看似顺遂的斜杠人生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开挂,他坦承:“BEe Production一开始没方向,根本不懂要怎么做。买了器材却没有内容,为搞笑而搞笑,没看点也不好笑。网络的反馈是很即时的,连续推出两三支影片,根本没什么人看,关注者也只有几十人,其实也都是身边朋友。这样撑了一年,始终没有成绩,也就气馁了。”
本地的沙画艺术家屈指可数,即便马逸龙“出道”已10年,这个圈子的竞争仍然非常小,“沙画表演的工作还是很多,拍片那边就有空拍一点,没空就没碰,没想到第二年有了转机。”他忆述:“那时候面子书上充斥外遇、小三的新闻,我们就拍了一个短片,开始是穿插老婆和小三的差别,比方说老婆很啰嗦;小三很温柔,也呈现男人对老婆和小三态度上的不同,但结尾是那个男人患病,小三马上跑得不见人影,老婆则照顾对方一世。完全意料之外地,一个晚上就累积了30万次观看,第二天冲到100万观看次数,关注者在3天内爆增,给我们打了一支很强的强心针。”值得一提的是,该短片至今已累计370万次观看,3个月后推出第二集更高达570万次观看。
他接著说:“我太太叫我以后就拍这类短片,不要再拍那些无釐头的搞笑内容了。那时候我也才进一步领悟到,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自己的一套,动作戏我们比不上成龙,要搞笑又比不上周星驰,那何不把力气花在做有自己风格的东西。你独有的,人家才会欣赏,一味抄袭,没办法走得远。”
懂得放手 才有收获
所从事的每一份工作,马逸龙都享受其中,但严格说起来,他对每一份事业都没有过多的执著。结束发廊其他分行的生意,仅存的一间交由太太打理,若是熟客预约,他偶尔还是会拿起剪刀。沙画让他开始第二人生,但如今他也预备慢慢淡出,把舞台交给13岁的女儿马翔姿(Little Bee),“她8岁开始学,现在也经常在外演出,我想专注在短片制作这方面,总觉得只要捉紧接下来5年拼命地做,是可以有发展的。”
话虽如此,他不讳言:“做够了,就找人接班。自己负责一些策划的工作就好了。对我来说,培养年轻人很重要,他们的点子多,而且团队壮大了对拍摄和制作这一行肯定有帮助,1个人只可以拍3部,但3个人就可以拍10部。”BEe Production如今的经营方式类似澳门的“微辣”(Manner)影片网络平台,短片传达特定讯息以外,也加入商业资讯,“有试过商家要用很‘硬销’(Hard Sell)的方式,我们有劝说,但他们坚持,结果如何也很理所当然地反映在观看数字上”,他指:“让我们自由发挥,达到100万的观看次数其实不成问题。”也因此,在表演沙画那一方面,他也特别喜欢慈善演出,“商家付钱给你,迎合他们的需求是必须的,那是敬业。而我之所以享受做慈善,是因为只要不脱离主题,他们大多让我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构思和发挥。”
说到这里,育有一子一女的他语重心长:“我觉得为人父母者要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我虽然不是很成功,但确实有一些知名度,如果你处处限制我,我的表现肯定受影响,同样地,当初若有人限制了我,可能我就不是今天的我了。”他坦言:“女儿小时候我们有建议她学钢琴,但她不喜欢,反而学了吉他,儿子就学钢琴。至于沙画,我在家练习,孩子们看到了,也跟著‘玩泥沙’,现在她既然感兴趣,那就由她来接班。”
过程比结果重要
作为本地最权威的沙画艺术家,马逸龙让本地人认识了把玩沙子的艺术,但他直认,从他学成至今10年过去,沙画艺术始终没有普及,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没有人开班授徒。“我去表演,很多人跟我拿联系方式,学校里的老师也问我要开班吗,家长们也一直说要送孩子来学,老实说,根本不担心没人学。只是要教人,时间要固定,现阶段我不想被绑住,也不想不负责任地开速成班,不然学生来学了几堂课,接下来没办法做跟进,花了钱却没学成。”42岁的他笑说:“或许年纪再大一点吧。到时不再参与巡演,节奏慢下来了,可能就会教学。”
马逸龙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人,整个访谈下来,他所说的和他正在做的几乎一致。他性子急、好动、停不下来、对感兴趣的事追根究底,全反映在3种截然不同的身分上。然而,他也像沙子一样,拒绝定型与束缚,人生的每一步如沙画的每一幕,享受过程而不强调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