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州议会通过修宪案,将“首席部长”(Chief Minister)改成Premier后,目前大部份中文主流媒体,都将这个职位译成“总理”。
这种译法引起不小的议论,有人就认为,“总理”通常用予称呼一个国家的政府首长,如果把“总理”用在砂拉越,是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根据提呈此修宪案的砂州部长阿都卡林解释,州政府主要是参考了加拿大与澳洲等英联邦国家,才决定采用“Premier”一词。而中文媒体在处理加拿大与澳洲的官职时,这些国家各州的Premier,都是译成“州长”。依这些国家作为例子,用“州长”称呼砂拉越的Premier,应该是更适当的。
砂拉越的Premier不但中文译名上掀议,国文媒体对这个字眼的翻译,也同样出现混淆。
砂拉越州议会这次通过的修宪案,只在英文的部份提及改名,却没给予正式的国文名称,对于国文名称上的混乱,州政府迄今也不曾给予更明确的说明,这也导致多家国文媒体,一度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译法。
比如说,《阳光日报》(Sinar Harian) 一度将Premier译成Perdana Menteri;《每日新闻》(Berita Harian)则用了Perdana。此外,马大政治学者阿旺阿兹曼建议将该词译成Menteri Perdana;也有人提出使用Menteri Utama。
不过,随著政府官方通讯社《马新社》在发稿时,干脆不去翻译,直接用“Premier”作为这个职衔的国文名称后,算是为这场争论一锤定音。
无论如何,砂拉越“首席部长”改名Premier,受到的主要质疑还不只是它的名称与翻译,而是在它的法律地位。
当修正案提呈砂拉越州议会时,就有多名砂州的在野党议员提出,砂拉越这次将“首席部长”改名,是在没与联邦政府取得共识之下的单方面行动,这种做法,充其量不过是在“自爽”。
此外,也有法律学者提醒,砂拉越这次修改州宪法,可能已经与联邦宪法出现抵触。因为根据目前的联邦宪法,还是继续以“首席部长”与“州务大臣”来称呼各州的行政长官。
虽然,砂政盟政府宣称,这次改名是为了“彰显砂拉越”的地位,但砂拉越政府迄今尚未正面回应,砂拉越这次的改名行动,是否会获得联邦政府的承认?
以上种种的疑问,在尚未获得清楚解答之前,这份修宪案就仓促地在砂拉越州议会通过了。
砂沙对主权的觉醒
稍微了解东马政治的人都会知道,近十多年来,砂拉越与沙巴对自主权问题觉醒,开始要求恢复当初1963年马来西亚协议(MA63)的条文与精神。民间也酝酿著对联邦政府的不满情绪,认为正是因为MA63没受到遵守,才导致砂沙两地长期受到不公平对待。
这种情绪在砂拉越尤其强烈,甚至形成“砂拉越人的砂拉越”这类争取砂拉越主权的运动。而东马两地的主权运动也逼使时任首相纳吉,不得不与砂沙州政府开会洽谈恢复自主权问题。只是谈判过程繁琐而漫长,在尚未看到任何实质成果前,国阵已经在509大选中倒台。
希盟执政联邦政府后,也同样有意在恢复砂沙主权的问题上交出成绩单,所以才会在2019年尝试修改联邦宪法,但这份修宪案却被质疑内容不明确及缺乏诚意,在无法争取到包括砂政盟议员的支持下,修宪案最终铩羽而归。
这次,砂政盟主导的砂州政府推动修改州宪法,他们打出的旗帜,还是为了恢复砂拉越的地位。却轮到在野的民主行动党与砂团党质疑,州政府是在做门面功夫。
在恢复砂拉越地位与MA63精神,砂政盟与行动党、砂团党的立场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但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无法一蹴而就。而各政党之间却还是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互抽后腿,形成现在这种“一个Premier,各自表述”的怪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