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部宣布,7月1日起本地餐饮业只能聘请本地人掌厨,有半年时间确定掌厨者身份,直至明年开始,只允许餐馆聘用本地厨师。这项宣布顿时引起餐饮界一片哗然,而人资部打出的理由是,减少对外劳的依赖,并确保食物的品质。此项措施乃跟随槟城(2014年)的步伐,禁止外劳在餐馆掌厨。
大马餐饮界本就面对人手短缺的现象,许多餐馆因为人手不足而面临关闭的困境,再迎来这措施,无疑又是一记重拳。此项政策仍处于非常模糊的阶段,许多餐饮业者都纷纷提出疑问,当中必须先厘清掌厨的工作范围、外籍配偶是否可掌厨、外国餐厅可否由外国人掌厨等。
许多餐饮业者也希望能与人资部部长古拉会晤,商讨此措施以达共识;后者近期会与印裔与印裔穆斯林餐饮业协会商谈,他也强调该措施仅适用于本地料理餐馆(咖啡厅、嘛嘛档、茶餐室),外国餐馆不受影响,掌厨范围也就是主厨,其他帮忙员工不列入在内。
由此看来,餐饮界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手短缺。若退一步思考,这项措施其实带著排外意识,即将“他者”与国人对立,并认为对方是低等的。说是保证食物素质的言论,也是这一体现。外劳当中也有厨艺天分极佳者,他们掌厨的功力不输本地人。
再者,很多人都说外劳掌厨会影响食物品质与观感,这是以偏概全的看法,食物的卫生与否并非依据国内国外之分,且保证食物素质一说更是值得深思,食物的美味与否,是否能担起传承传统美食的品质,也并非单靠国籍来决定的。
文化底蕴之深,能够不断吸收再创造,经历不断碰撞,才能让文化长久不衰,美食亦然。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就算大部分外籍人士为了迎合大马人的口味而遵循这里的烹煮方式,但也不应抹杀其文化融合的可能。我国美食文化之深,相信外劳掌厨后,还未至于成为尼泊尔食物、孟加拉食物。
另外,一般上我们会认为外劳煮的食物不好或不卫生,也是一种对于他者的“想像”,这是以普遍的刻板印象或个人偏见来看待。确实外劳问题一直存在,存在刻板印象也是正常的,但对于美食客观而言,重点还是在食物,而非厨师本身的肤色与沟通语言。
说到底,如果是为了降低外劳的依赖性,应该从根本上著手,检讨政策,设计更完善的外劳引进法令,而非摈除外籍人士掌厨。如果说是只是掌厨不行,对那些在厨房一步一步当上主厨位置的外籍人士,或是进行至一半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最重要的是,政策上的排外意识,会阻碍多元文化的发展,令他者处境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