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首相敦马哈迪为本身执政22年来犯造成的错误道歉,尔后却又强调道歉不代表认错,再次引起争议。有人质疑,敦马这样为过去所为表达歉意,却执意不忏悔,等于“道而不歉”,根本没有实质的意义。
道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行为,在维持自我与人群的关系之上占了重要的一环。从不同角度看,道歉有不同的意义,有人认为为本身错误行为道歉,是在展现人类的理性之光;有人则认为,适当的道歉有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道歉有不同的形式,自然也有不同的重量。
历史上著名的道歉,莫过于二战之后德国联邦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之跪”。1971年12月7日,刚结束对捷克、波兰国事访问的勃兰特,冒著寒风前往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时,突然双膝下跪,对二战中被纳粹份子杀害的犹太人哀悼,同时也为二战时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认错赎罪。
实际上,勃兰特并非纳粹份子,甚至在二战爆发前已离开德国,在外从事反法西斯斗争。二战后勃兰特领导德国,本来无需为战争罪行负责,然而他却承担了责任,为战争罪下跪谢罪。
论者们认为,“华沙之跪”是欧州千年以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勃兰特的行为淡化战争受害国子民心中的伤痛,也为德国重返欧州赢得自尊。为此,“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一说传诵至今。至今,德国将纳醉主义列入刑法制裁,也难容纳粹言论,展现出德国道歉重于泰山的一面。
相比之下,同样属于二战侵略者日本,其战败以来,尽管历任领导人都曾发表过对于战争的反省与抱歉,但却无法为受害国接受。追根究底,其原因自然是除了没有使用正式字眼之外,在行动上日本内阁依然时时参拜供奉战争罪犯的靖国神社,甚至近代日本不断修改历史教科书上的二战内容。因此这样的道歉,自然显得轻于鸿毛了。
说回大马,敦马哈迪领导希盟联盟至今不断遭人质疑,对于要求其就过去执政对大马民主、司法体制造成崩坏性结果的呼声不曾停止,在野党过去坚实的基本盘也出现分裂,敦马此次道歉可说某程度上是为了修补裂痕所为。
尽管仍然有人对敦马“道而不歉”表示不满,然而却不能忽视其对马来社会造成的影响。对马来社会来说,敬老是重要的价值,这也是政治对手至今不敢把敦马下狱的原因。因此,一个古稀之年,过去又是政治强人的领袖公开为所为道歉,对一些马来民众来说已算可以接受。
敦马“道而不歉”的确拥有一定影响力,否则政治对手也不会在之后,不断发表攻击指其是在演戏,呼吁选民且莫上当。
敦马“道而不歉”对一些人来说轻于鸿毛,对其他人来说却可能重于泰山。然而在执著于敦马应不应道歉的争论上,人们应思考的是,当时间到来,敦马道不道歉最终是否会左右你手中的一票?确定这点,或许投票时就可以少点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