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每天上演,层出不穷地出现众人的视线中,我们也见怪不怪了,老调重弹的事情不曾断续。一般来说,被报导的新闻都不会是“值得开心”的,多是悲剧、苦恼、死亡、贪污……诸如此类。但当中有些事情发生得堂而皇之,冲击了大众的心理承受面,再抛出一句“文化”作为药引,合理化一切。
本将于10月举办的精酿啤酒节被禁止了,顿时成为热议课题。政策的实施总要先说理由,隆市局劈头就是,政治敏感性的原因,就是“文化不适合”为由,需要照顾穆斯林同胞的感受,硬生生打翻了该项活动的进行。
紧接著就是雪州伊党跳出来,连声赞许这政策的实行。原因是,伊斯兰教禁止啤酒,而国人大部分是穆斯林,必须顾及其敏感线。进一步提出,这是“疯狂的文化”,非但不是穆斯林本身提倡,亦非非穆斯林应响应。因此应该拒绝啤酒节。
可见,当局所顾及的“大群体”是一种“爱”的表现,如同母亲不希望“不好”的事物出现在孩子的眼前。之后,这份“爱”看似被扩大,奉劝国人不应该接受此类“不好”的活动,关爱国人的文化取向。与其说是“爱”,倒也像是控制,好似穆斯林不能自由选择不参加活动,没办法有意识地远离或拒绝,所以必须控制他们守教规,以保万无一失。
尊重多元文化的口号从来形同虚设,不是吗?本末倒置的行为只会陆续有来,稍加包装即可推出。稍后,当局再打出“安全考量”的因素(如同换一件衣服),大致是指可能会趁机发动恐袭。廖中莱也指称,无可奈何。但当局掌握的资料是否如实,还是仅仅是以“最后王牌”的姿态完成严厉禁止的行为;若无法提出具说服力的举证,举凡当局想取消任何活动,这确实万灵丹,不是吗?
同性恋派对被禁止,移民局严防入境参加者。其实文化无先进落后之分,只有接受进度的高度与广度。大马确实还处在极力保护现有文化观的局面,还未能对同性恋稍开门缝,更何况开派对呢。
再来,幼教老师体罚过重,导致4岁女童耳朵背肩瘀伤。教师言称,女童不听话而受罚,但教室并无电眼记录作证,最终女童父母也决意帮女童转校。在教育领域,体罚文化有其存在的必要,稍微拿捏不准容易让学生身体或心理受伤,等到要解释原因,最轻松不过是推给“爱”的名义,爱学生,爱之深,责之切。由此,体罚文化存在的必要也进一步受到质疑。
在大马,多元种族的国家,各种文化都有所困境,文化相融多年仍有间隙被利用,从来不是件易事。有些需要保留;有些需要抛弃;有些需要改进,谁能订准则呢,不过是一场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