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23日讯)“虽然语言不通,但过程很有趣,我们感受到村民们的友善,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善待我们,不会对我们的要求说‘tak boleh’(不行)。”
马中友好协会在霹雳州举办长达6天5夜的青年交流活动,32名中国在马来西亚留学生与8名本地大马学生走访数间国小及原住民学校进行交流,期间也留宿在巫裔甘榜的民宿,体验融入当地家庭的文化及习俗。
其中一名来自中国云南昆明的留学生江承翱(22岁)指出,他目前是马来亚大学(马大)媒体研究系大三生,因在大马逗留已有3年,他通晓些许基本马来语。
在这次交流活动期间,他与另一名刚来大马的中国学生同一组留宿在一户甘榜巫裔家中,鉴于他们的组别没有本地学生担任翻译员,而寄宿家庭的巫裔村民不通晓英语,因此他和同伴面对与村民语言不通的问题。
“尽管我们语言不通,我也尝试用本身掌握的基本马来语与他们谈话,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友善,他们非常热情,想尽设法地善待我们,这让我们不好意思提出任何要求,因为感觉他们不会拒绝我们所有要求,这对于我而言留下了良好的深刻印象。”
他今天在怡保双溪罗京国小,出席该协会举办最后一站与国小及特殊教育学生互动的活动后,接受媒体访问参与马中友好活动的心得时,如是指出。
他也分享最令他感到有文化冲击的事情,便是甘榜内的村民极其热情,就像家人一样,走在路上碰面时,他们会热情地打招呼,而此景像在他本身的家乡不曾发生。
他也指,在活动期间,他也亲自体验摘蜂蜜,令他新奇的是,据他所知在中国进行摘蜂蜜作业时需全身穿好防护衣。然而,在大马摘蜂蜜时并不需要“全副武装”,令他惊叹“连蜂蜜都很友善”,尽管惹怒了它们,也没被蜇。
另外,曾经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5年的大马巫裔汉语老师璞蕊儿(25岁)则指出 ,在该次活动中,她受马中友好协会邀请一同参与活动,主要是在中国留学生与当地民众互动面对语言局限时提供翻译的援助。
“我在过程中向他们介绍我们大马文化和习俗,带他们进入甘榜时,他们有不了解或好奇之处时,我会向他们介绍和讲解。”
她表示,期间有小部分的中国学生不习惯在马来甘榜没有热水洗澡,以及不习惯进食本地食物等。她也分享,大部分中国学生皆乐于学习用以“问候”的马来用词和发音。
另一方面,该协会副会长祖基菲里指出,霹雳州是该交流活动的首个走访州属,原本马中友好协会注重于安排大马三大民族大专生前往中国走访,鉴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协会转换模式,安排在留马中国生走访本地文化及习俗。
他在闭幕礼后的记者会上表示,该次长达6天的行程已走访的地点包括丹绒马林宝腾城、金宝拉曼大学、原住民村和江沙拉布古彭,而最后一站便是怡保的双溪罗京国小。
他表示,学生团在每个地点有不一样的体验,包括在原住民村与当地原住民一起烹饪,以及在活动中心粉刷壁画等,而在江沙拉布古彭,则是住入当地的甘榜,体验割胶和采蜂蜜的作业。
据其观察,有的学生在交流活动期间经历了“文化冲击”的过程。然而,学生们最终得以融入当地的家庭,甚至在学生离开住家前,本地家庭送上惊喜的离别礼物,令学生深感感动和不舍。
出席闭幕礼嘉宾包括霹雳州教育局局长助理(特殊教育部门)莪妮扎妮法、霹雳女性关怀组织诺兹达和双溪罗京国小校长尤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