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25日讯)大马华人普遍上少食,甚至是不食牛肉,然而随著现代机器取代耕牛、宗教与传统观念趋向淡薄,以及受到国外食牛风气的影响,大马华裔新生代食牛肉风气有所兴盛。
过去,我国许多华裔家庭都不食牛肉,这种观念世代相传,不过随著时代的变迁,部份年轻一代对不食牛的观念渐渐淡薄。
中国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王琛发博士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大致上,大马华人不食牛肉的观念是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
他说,在中国古代,牛是农民非常重要的耕田工具,因其终年劳苦,养活大众,所以人们都不忍心杀食。
“尤其在中国华南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及福建等,牛能负重川行于山路,也能背运货品上船,加上牛性又比马性沉稳,被视为重要的运输工具。”
他说,人与牛的配合还展现在“春牛图”,而中国古时农业社会,人民就是靠“春牛图”来预知当年廿四节气变化。
此外,他指在中国古代历朝,老百姓也不可随意宰杀牛只,所以老百姓传统上少杀少食牛。
“在明清两代的朝庭祭祀规范,单一只牛是祭天的大礼;祭祀朝庭封帝的第一级神明,例如关圣帝君,才可祭牛、羊及猪三牲,而次级以下的神明,都不能以牛为牲品。”
受到宗教因素影响
他补充,大马华人不食牛肉的观念,也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华人信仰的“牛头马面”,“牛头”鬼差源于佛教《五苦章句经》与《铁城泥犁经》,经中指牛头神名为阿傍,负责检控落地狱者。
“牛在阳间的时候,任劳任怨为人类耕田,在阴间是执行公道的牛神,显见古时候,牛在人的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他说,在先贤早年南下大马落地生根时,不食牛肉的观念也跟著传承予后代子孙。
无论如何,王琛发指出,与早年相比,确实已有比较多的人食牛肉,因为现代人不受朝庭的禁令约束,可以随意食牛肉。
“而且机器取代牛耕田,人与牛不再相依为命,人不再认为牛劳苦功高,以及宗教意识与对经典的认知趋向薄弱。”
他说,反而在当今社会,牛被包装为商品、美味佳肴,所以不食牛风俗的缺口已经越来越大。
另外,太平雨乡咖啡厅东主罗富顺(52岁)指出,前往其咖啡厅享用牛肉佳肴的顾客,很多都曾在外国留学,或曾有一段时期待在外国者,他们接触国外的饮食风俗后,不再忌吃牛肉。
他表示,整体上,年长一辈仍忌吃牛肉,年轻人则慢慢可以接受,意味著大马华人不食牛肉的风气已经慢慢产生变化。
到台湾留学开始吃牛肉面
太平雨乡咖啡厅东主罗富顺指出,大马的华人少食牛肉,尤其家拜观音者更忌吃。
他从小就被长辈贯输不可吃牛肉的思想,从小学至中学未曾尝过牛肉,一直到20多年前赴台湾探访在大学深造的朋友,才被朋友拉去吃牛腩面。
“那时,我发现每位在大马不吃牛肉面的朋友,在台湾留学时都吃起牛肉面,我还问台湾人,拜观音不是不能吃牛肉吗,他们回答没有这样的风俗。”
他说,当年从台湾返马后开始吃牛肉面,并发现太平的牛肉食摊寥寥无几。据其观察,目前在雪隆、槟城、怡保及马六甲的食牛肉风气,都比太平兴盛。
牛肉餐点受热捧 将推出牛肉肉骨茶
太平雨乡咖啡厅东主罗富顺指出,其餐厅在2个月前开张,结果牛肉餐点受热捧,才惊讶原来有很多食牛肉的饕客。
他说,本身从事旅游业,在疫情期间旅游事业受影响,遂与妻子许湄玲(50岁)携手开设咖啡厅。
“我们推出3样牛肉餐点,反应比预期好,才发现原来有很多食牛肉的粉丝。”
他分享道,目前,该咖啡厅只有3款牛肉餐点,即台式红烧牛肉汤面、韩国泡菜牛肉拉面和牛肉汉堡包。
“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将推出更多牛肉餐点,包括牛肉肉骨茶。”
牛肉需求持续攀高
另外,来自太平,目前在吉隆坡发展的牛肉进口商刘佑昇指出,其公司进口高档牛肉,包括日本和牛、澳洲和牛及安格斯牛肉。
他说,经营生意20年来,大马对牛肉的需求持续攀高,近些年来,其公司的订单每年都增长10%左右,客户群为高档西餐厅、日本餐厅及五星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