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25日讯)土生土长的槟城市井小民,在巴刹或小贩中心以福建话交流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新一代年轻人却与这个槟城华社共用的本土方言渐行渐远,即使听得懂,也很少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导致槟城福建话逐渐没落。
在许多外州人的印象当中,大部分槟城华人都会讲福建话,就算是当地的广东人、潮州人或客家人,也能说上一两句福建话,在日常沟通上不成问题。
80、90年代,很多福建籍贯的小孩在家中都是讲福建话,甚至在学校也跟同学用福建话聊天。当时,许多华校开始提倡“多说华语”运动,禁止学生在校园里说方言,渐渐地,华语已成为华校生最常用的语言。
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虽然仍习惯以福建话作为与长辈交流的媒介语,但已很少跟同辈或后辈讲福建话了。
学校提倡说华语
生于福建家庭背景的新生代父母,不再跟Z世代(1990年至2000年出生)的孩子用福建话沟通,取而代之的是在华社中更为普遍的华语。
语言学家沈志伟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指出,现在的孩子不会讲福建话并非是父母造成,而是学校的“教华语政策”所致。
“当父母发现孩子在学校讲福建话而被老师处罚后,原本在家讲福建话的家庭,立刻换成华语。”
他认为,教孩子学会地方语言是董教总的责任,不是家长或会馆,因为教育政策才是引导孩子使用哪种语言的重要关键。
他解释,教学语言可根据当地的通用语言作为标准,如槟城用福建话、怡保用广东话、沙巴用客家话等。
“我本身是潮州人,但在‘属地原则下’,福建话才是槟城的通用语言。我们的目标是培养1岁至10岁的小孩学讲福建话,由华小及独中开始推行。”
也是庇能福建话协会主席的沈志伟,在20年前已开始推广槟城福建话,甚至还走入华校,鼓励校方使用福建话教学,但得到的回响却是负面的。
“时过境迁,许多大人发现孩子已不会讲福建话,我大胆预测,槟城福建话将走入死亡。”
他说,除非学校把福建话带进“加护病房”,让孩子在学校内学习福建话,否则福建话最终将成为濒临语言。
1920年代附属世德堂谢公司
育才学校曾以福建话教学
沈志伟表示,槟城自开埠以来,人与人之间都是讲福建话,世德堂谢公司在清朝顺治时代,有百名族人从漳州南下,成为最初在槟城落脚的福建人。
他说,在1920年代,附属在世德堂谢公司内的育才学校,使用福建话作为教学媒介语。后来受到“汉民族主义”影响,槟城有一半的学校开始使用“北方话”(汉语)教学,另一半的学校则保留福建话教学。
“经过三代的洗礼后,学校已统一使用华语教学。”
他说,以前福建话不只在北马通用,还包括大马半岛沿海地带,甚至是邻国的棉兰及普吉岛,惟后来却演变成“只属于福建人的语言”。
他指出,大马华裔祖先大部分来自南方,而所谓的华语其实就是汉语,即中国的北方话,这并不是大马的本土语言,后来却被捧上“母语”的宝座。
他表示,有关典故必须追溯至1899年开始兴起的“汉民族主义”,创造共同祖先“黄帝”,将他封为“汉族”始祖,目的是将满洲人排除异己。
“后来演变至汉人就必须讲汉语,把汉语标签成母语,其他语言皆为方言,经过百年洗礼后,此概念影响整个华社。”
他感叹,如今在潜移默化之下,人们只要看到中文,便以华语念出来。其实,每个籍贯都有自己的语言,用汉字记录,不代表这就是母语。
他举例,马来文以罗马字书写,但罗马字并不等同马来文,只是借作记录用途。
此外,他指出,“福建话的没落与复兴-被人掉包的母语”福建话展览,于7月24日至10月25日早上9时至下午5时,在槟城世德堂谢公司举办。
他说,民众可通过这场展览,了解鲜为人知的历史,自己的母语如何被“掉包”成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