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31日讯) 在1954年,正当由三大种族组成的政党,即巫统、马华及印度国大党所组成的政治联盟,还正在草拟争取国家独立之际,在槟城一家华人经营的咖啡店,与售卖扁担饭(Nasi Kandar)的印裔穆斯林开始结下情谊,而这份情谊被其子孙延续至今已有65年之久。
位于槟城公巴(Teluk Kumbar)大路旁的木板店屋,一间不起眼的华人传统咖啡店“美雅”,与隔壁的具有现代感的Lexis大酒店形成强烈反差。
走入美雅咖啡店坐下,迎面而来的是头发斑白的65岁店主张光钗,亲切地询问要点什么饮料。他与有些驼背,而走起路时有些缓慢的74岁姐姐张月英共同守护著父亲张秉在80多年前开始经营的美雅咖啡店。
咖啡店门外的左右两边,各摆放著一个档口。这2个档口都是售卖扁担饭,一档在早上经营,另一档则是在晚上经营。
虽这2家扁担饭由不同的人经营,但其实两个档主血脉相连,皆是在1954年就开始在美雅咖啡店售卖扁担饭,即印裔穆斯林达勿(Daud)的子孙。
张光钗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父亲在二战前就已经在公巴经营咖啡店,而也是公巴居民的达勿,则是1954年开始在该店售卖扁担饭,一卖就卖了65年,从达勿传承至女儿,如今女儿则把生意传承给达勿的孙子。
他回忆,达勿一家就住在公巴养正小学旧校舍后方,而每天在家烹调菜肴后,就会用扁担挑著菜肴到店内贩卖。
其咖哩菜肴香气十足又好吃,因此在公巴相当有名气,当时就连还未担任槟州首席部长的已故敦林苍佑,在前往美湖钓鱼时,都会特地停下享用其扁担饭。
早上售卖扁担饭,已65岁的达勿第5个女儿阿兹莎说,她小时候,约6至7岁就已经到档口帮忙。
其父亲在1997年去世后,先由其三姐接手父亲生意,后来她从定居13年的吉隆坡回到槟城后,就逐步从姐姐手中接过生意。
她说,他们一家与张家情谊浓厚,而最深刻印象是其父亲在1997年去世后,张家不仅给予深切慰问,当她们姐妹接过生意时,起初不是很熟悉运作,还获得张月英的协助。
她解释,以前档口都是父亲一手打理,她们只是从旁帮忙,因此,父亲去世后,她们姐妹接过生意时,不熟悉打理方式,而部分客户也不认识她们。
而此时,张月英给予她们很大的协助,包括教导她们如何管理,也向不熟悉她们的客人做出介绍。阿兹莎如今打算将生意传承给35岁的孩子迪迪打理。
佳肴共享
娜塔拉是美雅咖啡店晚市扁担饭的档主,她说,选择继续在美雅咖啡店营业,除了顾客已熟悉他们及租金便宜外,最重要是那份无法解释的情谊,因从其外公,到其母亲及阿姨们都在该处做生意,两家已经结下深深情谊。
娜塔拉也是美雅咖啡店早市扁担饭档主阿兹莎的侄女,即阿兹沙四姐莎比雅的女儿。娜塔拉说,母亲20多年前开始在该处经营扁担饭,后来母亲让她接手生意。
她说,虽母亲已经没有到店内帮忙,但当母亲烹调特别菜肴时,还会吩咐她拿到店里,给予张家享用。
华巫印顾客有说有笑
张光钗回忆起数十年前,每个早晨,无论是华裔、巫裔或印裔,在前往工作前,都会先来到美雅咖啡店
享用早餐。当时店内坐满华裔、巫裔与印裔的顾客,大家聚在一起吃早餐聊天,然后往各自的工作岗位去打拼。
他说,父亲张秉正来自中国福州,惟他无法清晰记得父亲是在什么年来到槟城,也无法忆起父亲真正在什么年份经营美雅咖啡店。
在一旁的姐姐张月英则补充,其大姐如今都已经80岁了,记得父亲是在大姐出生前就开始经营咖啡店,相信已有超过80年,甚至可能接近90年。
张月英本身已在咖啡店工作超过一甲子,即60多年。
张光钗回忆说,因为公巴地处海边,因此当时的巫裔主要靠捕鱼为生;同时周围满都是椰树。
邻近的浮罗山背有种植香蕉和榴梿等,而当时从印度飘洋过海来的印裔则从事采椰和割树胶工作。至于华人主要是在公巴大街开店经营生意。
他说,当时咖啡店的顾客涵盖各种族,大家聚在一起吃早餐,然后往各自的工作岗位去打拼。
他也说,一些来自坡底(乔治市)的大老板,会定时来到公巴发工资给员工。
“当这些大老板选择在我的店内发工资给员工时,店内会人潮汹涌。”
他续说,当时咖啡店隔壁就是传统桌球中心,店内只摆放著一张桌球桌子。当时没有太多娱乐设施,每当下班收工后,许多巫裔与华裔就会聚集在桌球中心打桌球和聊天,直到凌晨时分。
他指出,公巴的人口一直来都是以巫裔占多数,而曾经在这土地工作的印裔都选择回到印度老家,仅少数留下。
虽然公巴在槟岛,位置属较偏远,很多华裔都已经外流到拥有更好工作机会的地区,如新港、湖内或峇央峇鲁居住,但他说,如今仍然有不少巫裔同胞到店内光顾。
“多数巫裔顾客是熟悉的老脸孔,他们自小就跟随父亲常来咖啡店,而当他们长大后,仍然会来到这里,这已经成为了习惯,吃的是怀念的老味道。”
他也说,公巴的车流量越来越多,政府有意扩展公巴大路,而位于公巴大路的该咖啡店,不免会受到影响。
他指政府有意征用他们的地段作为扩展道路用途,至于何时还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