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19日讯)射灯谜在元宵和中秋节很有磁性,吸引民众竞相射猜,然而射猜灯谜者众,制谜风气却日愈式微,更随著老谜家渐调零,制谜者日愈“买少见少”,使制谜在我国存有文化断层的隐忧!
灯谜在中国有著悠久历史,百馀年前由先贤下南洋时带到大马这片国土落户,如今射灯谜已成为我国团体组织在元宵和中秋二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活动。
事实上,在民众兴高采烈射灯谜的欢乐氛围中,却也是文化教育界及华团组织,应寻策为灯谜创作注入更多养分的时候,以培育更多的制谜新生代。
《谜路点灯-空戒法师灯谜集》作者释空戒法师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中国文化的水墨画、书法及华乐在我国蓬勃发展,学习者众多,但学习创作灯谜者却很少,尤其年老一代百年往生后,懂得制谜者愈少。
恐文化断层
他说,今年农历新年期间曾在怡保展出灯谜作品,中国游客惊叹大马竟有创灯谜文化,令他乍喜还忧,忧的是缺乏年轻人传承灯谜创作,将来存有文化断层的隐忧。
也是峇眼色海香茅湾墨耕坊坊主的释空戒法师指出,上世纪60至80年,有较多的人学习制谜,例如80年代时槟城老谜家杨海松大力推广下,北马掀起创作灯谜热潮。
他表示,时下制谜风气不振,各方应予推动,这方面报章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副刊刊登谜家的创作。“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资深报人兼老谜家黄淑麟的灯谜偶在报章发表,带动了谜友的学习热潮。”
他说,举办灯谜讲座会也是推广途径,例如当年黄淑麟就不辞劳苦,车舟劳顿北上槟岛和威省举办灯谜讲座会,鼓励和指导创作灯谜。
他补充,有些人对于灯谜创作有兴趣,却不知从何下手,若有谜家给予指导,灌溉他们心中创作灯谜的种子,继而萌芽、茁壮成长。“同时,再通过讲座会,让志同道合者汇聚一堂,谜友互相鼓励和交流形成联络网,有助长谜风。”
他认为初学制谜者可以多参考老谜家的谜作,从中得到创作灵感和启示。“我当初创作灯谜时,从张润泉等老谜家的谜作,得到不少的灵感与启示。”
他表示,校方也可以安排谜家在学校向学生讲解灯谜知识,开创校园制谜之风,事实上,他过去曾受邀与中学生分享灯谜的奥妙。
华团应善用资源 多办灯谜工作坊及比赛
马来西亚龙冈亲义总会青年团秘书张遥雄建议华团及文化组织善用会所等资源,举办“灯谜学习工作坊”或灯谜创作比赛,鼓励更多人加入制谜行列,避免灯谜创作文化在大马被淘汰。
他向《东方日报》说,射灯谜是集文化和娱乐于一身的活动,但制谜风气却十分微弱,未受广泛的重视。
“美术是学校的正课,书法受到学校和华团的重视,有书法班、挥春和书法比赛,惟罕见有制作灯谜班或比赛。”
张遥雄10年前担任青运霹州主席,每年元宵节及中秋节都在太平举办射灯谜活动,邀请懂得制谜的太平退休校长黄奕山和班台的一名谜界老前辈原创出题。
邀新生代出题
他坦言,两名长者谢世后,未见更多新生代接班,令人担忧制谜传承前路。他因此建议华团及文化组织举办“灯谜学习工作坊”,邀请谜家指导制谜要义。
“待学习创者增加,再进一步举办灯谜创作比赛,搜集佳作出版专辑,或在组织内增设灯谜创作交流局,系统化推动灯谜文化,乃至举办国际灯谜交流会,使灯谜在我国百花齐放。”
他说,若缺乏新生代学习制谜,大马华团在元宵节或中秋节的射灯谜环节,只能采用旧谜题,很容易出现“作弊”的情况。
相反,他指若有栽培新生代,华团举办射灯谜活动时,可邀请这些新生代出题,学以致用,参加者无法通过“谷歌”搜得答案,对所有参赛者公平。
他期待将来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创作灯谜行列,将制谜作为爱好,进而减少滑手机、当低头族的时间。
校园播种 培养制谜生力军
峇眼色海东华小学退休校长林美仙表示,中小学华文学会若能将创作灯谜纳为活动内容之一,或开办灯谜创作学会,则校园将成为培养制谜生力军的摇篮。
她说,如果学校的老师缺乏制谜知识,校方可邀请社会上的谜家教导学生。“创作谜题能锻炼思惟,增长知识,因为过程中需要收集资料,推敲字词的运用,有助提高学生华文水平。”
此外,林美仙透露,事实上其先夫钟爱制谜,在世时热衷为当地团体组织所办的猜灯谜活动创作谜题。
“我掌校东华小学时,校方举办的中秋晚会少不了射灯谜,除了引用他人的谜题,我有时也会亲自动脑筋,构思一些谜题。”
林美仙热爱猜灯谜,曾专程从峇眼色海赴太平参加射灯谜活动,并指射灯谜不一定局限在元宵或中秋节,平常也可进行,更可活泼运用在华文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