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12日讯)南音弦管被标榜为泉州晋江人的传统音乐文化代表,今却逐渐式微,濒临传承断层之虞,为此太平仁爱音乐社计划在今年内,礼聘中国的教练培育南音弹奏及演唱人,致力吸引年轻人和学生加入,发扬南音文化。
早期, 全马晋江会馆或仁和公所,多有南音弹奏或演唱活动,如今,在14个晋江或仁和同乡会里,仅剩太平仁爱音乐社保存南音研习活动,为北马硕果仅存的南音社。
令人欣慰的是,该社获得马来西亚晋江社团联合会的支持和主催,晋联会13个属会协办于今年1月6日,在太平主办“雅韵南音共赏会”,筹募发扬南音文化基金。
太平仁爱音乐社社长拿督蔡海瑞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雅韵南音共赏会”也邀得雪隆同安会馆南音组和瓜雪暨沙白县福建会馆南音组助阵,共筹8万余令吉。
他说,再加上我国第二贸工部长拿督斯里黄家泉的一万令吉拨款,共有9万余令吉。
缺乏年轻接班人
“我们将善用所筹获的款项, 计划在今年内聘请中国的教练来指导南音,提升组员的水平,并添置和更新器材,放眼吸引学生和年轻人学习南音,惟细节尚待拟定。”
他告知,该社于1964年成立音乐戏剧组,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南音戏剧组曾经闻名于马新一带,红极一时,当时的晋江乡团举办节庆或筹款活动,若获得该社南音戏剧组前往助兴,均认为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
“在鼎盛时期,前台演出与后台工作人员约60余位,乐器齐备,阵容浩大,到过新加坡、槟城、马六甲为多个乡会义演,助筹义款。”
他无奈表示,时过境迁,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再加上对戏剧有兴趣的人已渐渐老去,年轻的一代对南音戏剧不能起共鸣,使该社缺乏年轻接班人。
他说,目前只有15位组员,有的已参加超过半个世纪,仍坚持走下去,现况基本上靠公公婆婆级的组员,把南音保存下来,演出的也只是小型的折子戏。
历史价值高
不过,蔡海瑞强调,基于南音有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御前清曲,南音锦曲,文化和历史价值极高,所以,该社遂决定重振南音社。
“半年前,有2名来自班台的14岁和15岁学生组员加盟,是个好现象,未来希望更多学生加入阵容,弘扬南音锦曲精神文化。”
节奏慢可陶冶性情 南音适合年轻人学习
太平仁爱音乐社戏剧组主任许隆基表示,南音节奏慢,著重传达乐曲的情感,令听者能有轻松感,具陶冶性情作用,适合年轻人学习。
他说,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快,不论是学生或上班族都很忙,对南音不感兴趣,即使他们上卡拉OK,往往也喜欢节奏快的歌曲。
“但是,学习南音可以在节奏快的生活中,把心静下来,年轻人不妨尝试接触,或许有另一番收获。”
许隆基也是班台镇龙宫文化艺术组负责人,他向本报说,该文化艺术组在去年8月成立,组员正学习五音,接著将学习十音,训练二胡和笛子等,惟最终是要带领组员学习南音,届时会与太平仁爱音乐社配合,让南音在班台萌芽发展。
另一方面,学南音已有52年的组员蔡秀音向向本报说,早年有香港明星来仁爱音乐社,就过来一睹明星的风采,机缘下接触南音,学习演唱和琵琶。
她表示,起初谈不上喜欢,后来逐渐喜欢和感觉南音很好听。
音乐戏剧组秘书吴桂月也学了南音半个世纪,乐器是三弦,她当年是对南音和戏剧有兴趣而加入,传承南音香火。
【资料档】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盛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南音锦曲,2009年被联合国文教科组织列进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音盛行于闽南语系的地区,包括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并由侨胞传至东南亚地区。
其唱念法犹存古风,字音以泉州乡音为主,故亦称“泉州弦管”。它的演奏方式,尚保存唐代大曲坐部演奏的遗制,最基本的演绎阵容为上四管乐器,即洞萧、琵琶、二弦及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