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绒29日讯)“早期死亡综合症”与“白便综合症”双重夹击,一度辉煌的曼绒养虾业在过去5年内不断萎缩,导致县内原有的2400座养虾池中,迄今仅仅剩下20%仍在运作!
深受民众喜爱的白虾及虎虾,其经济价值曾造就曼绒县养虾业的蓬勃发展。无奈,当地的养虾场却在2012年爆发的“早期死亡综合症”(EMS)及“白便综合症”(WFS),导致养虾大量死亡,养殖户蒙受庞大的损失。
不幸的是,以上两种虾类疾病仍无准确病因可寻,亦无良方可治,让曼绒养虾户受打击,有者转换养殖其他水产,有者选择离场,导致曼绒养虾业萎缩。
几乎同一时间爆发
目前,仍在与上述两大虾类疾病“抗争”的Ternakan UdangManjung(TUM)公司董事黄仁国受访时指出,“早期死亡综合症”与“白便综合症”几乎是于2012年同一时间,在曼绒县养虾场爆发的虾类疾病。
他说,“早期死亡综合症”使感染的虾只变弱,摄食量减少而死亡,当养殖户将虾苗放入虾池时,在30日内就开始出现虾苗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白便综合症”则会令感染的虾只排出白色的粪便及生长缓慢。
他感叹,自曼绒县的养虾场爆发病变事件后,根据虾苗供应商提供的数据,位于甘榜加央至直弄一带的2400座的养虾池,仅存约480座仍在运作,至于其余的虾池,部分已遭业者转型养殖鱼类,但有不少已遭到废弃。
“早在2012年,曼绒县内曾有252家养殖虾场(公司),尽管此数量与今日相若,但如今已有不少虾场业者不堪亏损,不少养虾场也‘名存实亡’,业者早已将养虾场废置或退出市场。”
他说,尽管现在白虾、虎虾供不应求,价格已从过去每公斤逾20令吉涨至逾30令吉,但养虾业者仍纷纷却步,不敢入场。
黄仁国说,每0.5公顷虾池可投放15万只虎虾及50万只白虾,若遇上病变,仅仅一个虾池,就得面对1万5000至2万令吉不等的亏损,让养虾户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