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21日讯)锡矿业的发展是促成第一波华人南迁马来半岛的主要因素,更是马来半岛得以迈向现代化的最大推手,因此金宝近打锡矿工业(沙泵)博物馆将逐步做出改革,从只为纪念锡矿业的角色,转向大马锡矿业史料收集中心发展,再以此作为打造深度人文旅游的起点,让人重温“锡”日辉煌。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主任黄文斌指出,目前已没落20年,甚至让年轻一辈感到陌生的锡矿工业,其实是促成第一波华裔先贤大量南移马来半岛的重要因素,此工业的发展,更让马来半岛得以迈向现代化,所以有必要给予记载。
他说,在1890年代后,马来半岛如太平拉律等地发现了丰富的锡矿,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开采,继而吸引了第一波的华人大量南迁,比起随后的第二波华人因橡胶业大量南移,还早上数十年。
“基于锡矿工业的发展所需,铁路、道路、医院、水电供应、警察局、邮政局在锡矿采集地区相继建立,使马来半岛许多地区得以迈向现代化,也是不争事实。在英殖民时期,锡矿相关工业所缴交的税务,更一度占了英殖民政府约47%的总税收。”
他受访时说,不少南来担任矿工的华裔先贤,在存够资金后,就自行开设矿场开采锡矿,并在起家之后,捐钱兴建学校。
矿家捐款建华小
黄文斌以曾经为近打谷锡矿重镇的怡保为例子,绝大部分的华小都是由矿家捐款兴建的,继而造就马来半岛华社的教育蓬勃发展,如在1945年至1970年间,马来西亚华裔的受教育层度,也远比中国大陆以及台湾来得高。
“可见,锡矿工业的发展,在过去对马来半岛的现代化,及我国华社拥有著很重要的影响,其历史地位及贡献不应该被遗忘,必须给予记载以及推广。”
因此,他说,目前已经设立的金宝近打锡矿工业(沙泵)博物馆,将在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以及各造的协助之下做出转型,以打造成我国锡矿业的史料收集中心,往后还可以发展成“历史经济”,打造深度人文旅游。
除此之外,他也透露,目前对于我国锡矿工业发展的研究文献,多以英文撰写,以华文记载的则非常少。所以他希望可以有更多人投入此项研究,让锡矿工业的贡献及历史,不会被国人所遗忘。
“城市化”致遗迹消失殆尽
马来半岛大部分州属都曾有锡矿工业的痕迹,但发展较为蓬勃的,则以巴生谷及近打谷为主,惟金宝近打锡矿工业(沙泵)博物馆副馆长周承隆表示,巴生谷在快速的“城市化”下,许多有关锡矿业的遗迹已消失殆尽。
因此他认为,近打谷更适合进行研究锡矿工业,位于近打谷的金宝近打锡矿工业(沙泵)博物馆,将可作为进行此研究工作的起点,打造成锡矿工业史料收集中心及金宝旅游业的地标。
打造连贯性景点
他接受访问时也说,其实马来半岛许多历史悠久的城镇,不难发现彼此的距离都介于12至24公里,主要是因为这是大象运载锡米,或矿工能在一日步行来回的距离。
“因此,若是针对各个因锡矿发展而成的城镇,加以收集史料及整理,相信可连接而成一条‘锡矿之路’,极具历史价值,再配以各城镇的特点,将可打造连贯性的旅游景点。”
此外,周承隆指出,除了升华为史料收集中心外,该博物馆也计划往教育及旅游的方向发展,如设有视频播放厅,接待各学校的参观团及给予讲解,或是举办有关锡矿业的研讨会。
“至于在旅游方面,就可推动深度人文旅游,让国内外的游客了解我国华社的形成过程,及锡矿业的历史贡献,进而吸引年轻人回流,甚至提供实习计划及导游教导课程等。”
推广锡矿工业历史 锡矿节明登场
为纪念我国的锡矿工业,金宝近打锡矿工业(沙泵)博物馆将1986年10月24日,即国际锡价崩盘,我国锡矿业步向没落的日子,定为“锡矿节”!
促学术研究发展
金宝近打锡矿工业(沙泵)博物馆副馆长周承隆指出,该博物馆自去年举办第一届的“锡矿节”活动后,今年也将在10月23日(周日),于该博物馆举办第二届的“锡矿节”活动,以向外界推广锡矿工业的历史。
“与此同时,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霹雳华人矿务公会,及近打锡矿工业(砂泵)博物馆也将在10月22日,联办《霹雳州百年著名锡矿家国际学术研讨会(1840-1957)》,促进锡矿工业的学术研究发展。”
有兴趣参与第二届锡矿节活动的人士,欢迎在10月24日(周日)前往金宝近打锡矿工业(沙泵)博物馆,地址为Lot126026,Jalan Batu Karang,Taman Bandar Baru,31900 Kampar,Per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