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南25日讯)高渊开埠170年,约在1850年崛起成为糖业重镇,当时“一代糖王”父子许佬合与许武安,就是从高渊开始,用蔗糖开创其糖业王国,也在高渊烙印了一代糖王的传奇故事。
高渊的开埠,主要是蔗糖业,野史记载与先辈追溯,1840年时威省蔗糖业初萌芽,一批又一批的潮汕人,漂洋过海到马来半岛,选择立足的地方就是高渊。英国殖民时期到来的潮汕移民,凭借在潮汕地区种甘蔗的经验与蔗糖的制造技术,为华人在海外开拓出一条生存之路。
从高渊广福宫古庙石碑记载,以及依据当年英殖民地政府在威省引进糖蔗业来推算,1840年起蔗糖业在威省发展迅猛,高渊因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甘蔗成为威省蔗糖业之火车头,由此推算,高渊开埠已有170年,但真正崛起成为糖业重镇是约在1850年。
高渊是一个弹丸小镇,但其地理位置处在槟、霹、吉三州的交界,被称为小三角,在英殖民地时代,因为槟岛是自由港的免税地位,依傍高渊的吉辇河是繁忙水运要道,这里的水域也是当时走私天堂,商业活动蓬勃,高渊成为一个繁忙的货物转运中心点。
威省适合种甘蔗
当时的潮汕平原本来就是广东老蔗区,由于人多地少,因此讲究轮种糖蔗与稻米。潮州人到了同属沿海平原的威南,少了在中国面对地少人多、必须轮种蔗稻的矛盾,这样一来,原本在家乡靠租地种蔗糊口的农民,一旦下南洋就不仅有机会成为甘蔗园主,还有机会成为靠外销致富的蔗糖生产商。
根据记载,至1840年代,威省成为甘蔗的首要种植区,当时槟榔屿最主要的经济农作物是香料。至十九世纪中叶之后,槟榔屿的香料种植开始走下坡。此时,对岸的威省已成为重要的甘蔗种植区。
威省拥有先天的有利条件,很适合甘蔗种植。甘蔗种植需要一个多雨随后又干旱数月的天气,以便甘蔗可以全熟。此外,威省的地势平坦,是低洼的冲积地,间中有许多的河道和溪流,便利蔗农建立河道网,运载甘蔗到磨坊,再从磨坊到装船地点,运载过程非常快速方便。
沿河红树林降低生产成本
高渊会成为甘蔗主要种植区,其中尚有一个利因,由于吉辇河沿岸拥有许多红树林,方便取得柴火与河运,这是决定种植甘蔗地点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临近红树林正好可以降低运送柴火的运输费,降低生产成本。
当时西方人在槟榔屿与威省控制了超过十三个大型甘蔗园,至1850年代,西方人在威省就拥有11个甘蔗园,占地面积达一万余英亩,生产蔗糖与糖酒。1840年代西方人开始到威省发展时,该地已有华人小规模的甘蔗种植园,这当中应该就包括了许栳合。
威省的甘蔗业在进入1890年代后,种植面积达1万5000亩,产量也在1897达到最高峰,此时的威省除了高地和西南的稻田区之外,都种满了甘蔗。
1850年时期,威南区之蔗糖业茂盛,开拓糖业的许栳合与许武安父子,因落脚在高渊,顺势成为高渊的开埠功臣。
当年的许栳合是北马潮帮的风云人物,河运拓展了他的蔗糖事业,创造了他的“丰和号”糖业王国。许武安接手后更是青出于蓝,是叱吒风云的传奇人物,其生平与轶闻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橡胶取代甘蔗
许栳合及其长子许武安(1835年至1906年),当年定居在高渊直落依卑吉辇河畔,并在老巴刹街建立大门楼与码头,通过水路收集甘蔗。
甘蔗种植业在1880年代面对不景气打击,需求量要到1890年代才略有回升,至1899年又再经历一次衰退。到1920年代以后,大多数蔗农都跟随著国际市场的要求转而种植橡胶,或从事其他行业,“大蔗园”也就成为后人心中遥远的记忆。
据指出,许栳合当年南渡来威省,先在峇都加湾地区做劳工,在种植业中积累足够资金后购地种植甘蔗。
到了19世纪40年代,他已拥有1000亩土地。种植甘蔗和烟草,让他成为大园主,为其子许武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武安爷”将糖业推向高峰
被称为“马来一代糖王”的许武安,当年在高渊被人尊称为“武安爷”,坊间流传他当年手持一支权杖,只要他举起权杖,行驶中的火车也要停下。
为家族糖业打下坚实基础的许栳合在1866年,把事业全权移交给许武安管理,自己则与二儿子许武科回乡安享晚年。
许武安接手后,在1870年于高渊霹雳仔租下2000亩的土地种植甘蔗和烟草。
而后,他又在高渊和牛拉分别设立高兴糖厂和高发糖厂,生产砂糖。到了1880年代,他又在吉辇购置2800亩土地种植甘蔗,成为该地区拥有最大面积甘蔗园的华人。
在数十年间把家族事业带往巅峰的许武安,作为高渊地区被称为“武安爷”的传奇人物,老年后选择返回中国,于1906年逝世,享年71岁。
吉辇河因时代变迁失去了昔日的孕育光辉,许武安所创立的糖业王国也随时代变化而凋零,只剩下他一生的传奇仍在高渊流传。
到1920年代以后,大多数蔗农都跟随国际市场的要求转型到橡胶种植,高渊少了蔗园后,代之而起的是处处橡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