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25日讯)为了促进思考及激发创意,让一群人透过公共空间玩游戏,把活动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故事”与日常生活周遭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对比,可以带出更具体的感受,从中反思社会议题。
这种有别于填鸭式的另类知识灌输,让深沉繁闷的学习变得更有趣,同时也加深对某种事物的了解。
参与者感同身受
一味灌输知识或资讯的填鸭式教育,将让人逐渐丧失思考能力,对事物缺乏启发性的体悟。由槟城艺术表演中心举办的“另类叙事工作坊”,将邀请来自台湾的讲师带领参与者通过玩游戏及说故事的方式,从而传达出讯息,让参与者感同身受去理解一件事情的多面性。
这项活动将分为两天进行,活动第一天将介绍德国后戏剧剧场的观念、纪录式剧场,以及数位表演、参与式表演、(电脑)游戏在剧场中的影响,并延伸到公共艺术和城市空间中的游戏及其社会反思。第2天为实作练习及创意发想,将在公共空间玩游戏及发展自己的游戏。
槟城艺术表演中心主任黄丽珍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另类叙事工作坊”主要是带领参与的学员在城市中边走边说故事,然后讨论如何把所接触的东西及感受变成游戏及故事。
她举例,学员将被带到附近的大卖场玩游戏,体验公共空间发展出来的内容及效果。
她说,这项活动的参与对象是戏剧教育工作者及一般的教育工作者,通过在公共空间玩游戏的概念,可以让他们认识艺术的新形式及思维,促进创作。
教书不再沉闷
“本地的教育制度非常无聊,若把学习变成游戏,老师教书时不再觉得沉闷,学习过程也较有趣。”
她指出,这次活动的重点并非是说教或传递资讯,而是让学员感受及参与,与人讨论及建立链接。
她说,讲师会预先准备东德及西德分裂事件,让学员通过玩游戏了解历史,但还是会根据学员当天的反应,再决定最终进行什么游戏,一切以即兴为主。
“这是教育及表演的过程,游戏不只是好玩而已,也可从中理解社会议题。”
“另类叙事工作坊”将于8月8日及9日下午3时至6时,在槟州表演艺术中心集合。报名费为每人60令吉,3人团则150令吉。有意者可联络黄丽珍04-8991793或电邮至laychin@penangpac.org询问详情。
边玩边学 更易入脑
在现实生活把游戏融入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趣事,而不是一味靠背书来理解课本上长篇大论的文字。比如沉重的历史课,可通过简单的小游戏叙述一个历史事故,孩子在玩游戏的当儿,会具体的感受游戏中所要传达的讯息,因而更容易入脑。
在美国的一个例子,一名7岁小女孩放学回家后,一如往常告诉妈妈学校老师所教的东西,当天学到的是“中央航线”(The Middle Passage),即大西洋中连结欧洲与美洲的航海路线,也是16至19世纪之间,欧洲大航海与海外殖民时期,从非洲贩运黑人到美洲的必经航途。
小女孩的爸爸是一名黑人,当妈妈问有何感受时,小孩复述了老师教的内容后,就想要去玩耍了。妈妈觉得女儿恐怕把中央航线的过程想像成非洲人到欧美的越洋旅游,于是跟她玩了一个游戏。
妈妈是一名游戏设计师,她取了一些自制人偶棋子让女儿上色,每个颜色是一个家庭,然后随手抓一把,放在一艘纸船上。女儿埋怨妈妈忘了带上这家人的宝宝、那家人的爸爸,但妈妈告诉她,他们并不想去中央航线。
带出具体感受
之后妈妈设计了一套规则,纸船需要走10回合才能经过大西洋来到美洲,每个回合必须掷一次骰子,掷出多少就得用掉多少份食物,而船上的食物只有30份。没过几回合,小女孩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任务,妈妈告诉她,如果把一些人偶放进海里,这样食物就会消耗比较慢。小女孩听后,脸整个垮下来。
经过一个月的黑人历史教育课程,小女孩问妈妈,“这些真的发生过吗?”妈妈回答“真的”。小女孩终于理解,若她踏上中央航线来到美洲,她的家人可能也到不了或无法再相遇,即使看到他们了,也不能在一起,因为当时每个美国家庭只允许拥有一个黑人奴隶。最后她哭了。
这次的经验,让妈妈深刻体会游戏的潜力,通过规则和机制,可以带给人非常具体的感受,进而传达出讯息。
槟艺术节 百名素人即兴演出
“另类叙事工作坊”的讲师温思妮是一名来自台湾的剧场演员、行为表演者及策展人,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之后前往德国深造,取得柏林恩斯特布希戏剧学院当代偶戏表演硕士学位。
她近年来拓展的艺术形式,从逐格动画、行为艺术、新媒体、游戏剧场到场域特定艺术。她的最新作品《恐中症》(China Phobia)是一个剧场中的拟像互动游戏,把不同国家及种族的观众变成演员,通过互动游戏的形式引导观众进入戏剧,将最常看到的文化矛盾直接丢给观众,体验意想不到的感受。
配合“乔治市艺术节”开幕剧《100%Penang》,温思妮将会在此剧中担任实习生。这是一部汇集100名槟城素人的戏剧,将通过当天的即兴演出,带出槟城人的轮廓与面貌。
若你对这部剧的戏剧形式有兴趣,不妨考虑可参与槟城表演艺术中心举办的“另类叙事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