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1日讯)郊区华人新村经济发展式微,年轻村民严重外流,造成不少外族人民迁入新村,无形中影响华人新村的传统特色,惟学者建议可依据新村的历史及特点进行改造,以促进新村的发展。
国内共有22%的人口来自新村,其中华裔在新村的人口占了85%,但根据目前的趋势,郊区新村的居民多搬到市镇居住及工作,年轻的一代向往城市生活,仅剩下老幼社群,有者更在大城市安定后,接走家中老人家。
不难发现,国内不少郊区新村的空置房子,都由非华裔居民购买,其中以走出园丘的印裔同胞占多数,因为郊区房子较为便宜,但此趋势却导致新村特色逐渐褪色。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斌受访时指出,国内新村众多,各个新村可从新村的特色、历史来加以推广新村的发展,如此一来就能避免新村人口外移,也阻止新村及邻近一带如“死城”般。
他表示,年轻人除了在家乡创业外,亦可回顾新村的历史,从中挖掘、发现或善用新村的资源加以发扬,包括美食、景点、民宿等,借此来吸引外地人,制造商机。
设旅游景点
他说,有些新村以往是采矿及务农为主,青年可依照村内的历史或籍贯的传统美食,设立充满旧时风味的咖啡店及民宿等,或建立新村旅游景点,吸引外人进来新村,也提高就业机会。
他举例,如距离关丹约45分钟车程的林明新村,当地出名林明山豆腐及林明面,导致许多登山客在林明山晨运后,都会前往该村享用美食。
他说,林明山豆腐使用山水制成,因此豆腐顺滑可口,而林明面不同于黄面的碱水味重且口感佳,是吸引人们的一项特点。
他说,上述这些做法吸引附近居民或慕名而来的游客,再透过青年开办民宿,推广当地的景点、土产及美食,带动及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也留住青年外移的现象。
黄文斌表示,国内各个新村面对不同的问题,以柔佛士乃及古来新村为例,年轻人外流工作,当地人面对外劳涌入的问题,以致村民不敢出门的现象。
他认为,为避免华人社会结构的改变,那些外流他乡打拼,日后在商场上有成就的商家或企业家,应回乡协助发扬及带动地方性的发展。
“新村也可透过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进行推广,包括社区服务,让从未接触过新村或农村生活的学生,从中体验及感受新村的人、事、物。”
他也说,新村的淳朴、勤俭、刻苦耐劳的价值观,也是值得现代人学习与保留的精神,而在新村成长的孩子,也较为独立与自爱。
华裔迁出 印裔迁入
尽管华人新村以华裔人口为主,但随著时代的转变,华裔人口的生育率下降,加上居住园丘内的印裔同胞迁入新村居住,如今华人新村内也有不少印裔村民。
例如怡保文冬新村,因华裔搬往住宅花园区及市镇居住,如今该村主要以印裔及锡克族为主,华裔则占少数。
一名不愿具名的村长表示,在1948至1960年期间,英殖民政府为打击马共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及戒严,将人民集中及围起来,而称为新村。
年轻人外流
他说,新村内的村民不止我国三大族群,当中也包括印尼及泰国人,如位于吉打或吉兰丹靠近泰国边界的新村,超过80%是泰裔或巫裔村民。国内每个新村包含三大族群,仅视人口的比例多寡而已,如今时代改变,印裔家庭也走出园丘,在新村购屋并与家人搬入居住。
他说,新村的屋子空间较大,屋价也便宜,而一般的印裔家庭由几个家庭组成,因此新村屋可容纳大家庭生活。
他说,虽然华人新村面对上述的问题,但国内的马来村也面对同样的情况,新村的年轻一代外移,村内仅剩下老人与小孩。
冷甲村长连亚朱说,位于冷甲区如水闸、巴拉湾及五丰村附近一带的区域,则未有出现印裔迁入新村的现象,而原是当地村民的印裔同胞继续保留在新村。
他说,但新村面对青年外流的情况,尤其是90后年轻一代,冷甲附近一带主要以稻农及务农为主,年轻人无法吃苦而选择往外发展,剩下长辈在家乡。
打巴积莪营马华支会主席戴明胜说,新村的二手屋价便宜,约三四万令吉便可购旧式屋子,而已装修的屋子则介于5至6万令吉,属收入较低的印裔同胞可负担的范围。
他说,现代人少生育,加上年轻人在毕业后往大城市发展,每逢佳节才返乡与家人同聚,新村也仅剩下老一代,或将空置的屋子出租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