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兆远29日讯)随著时代不断迎新汰旧,除了三四代同堂的家庭还存有子嗣取名须跟随家、族谱记载的谱名传统,现今多数80后出世的,已不知家族谱为何物,渐忘了家族历史文化。
华团领袖发现,大部分已成家的80年代出生者,为子女取名时,除了随自身喜好,更多是受到戏剧影响和出现崇洋趋向,以致象征华族文化的谱名,传到80后,已出现断流危机。
大马福州社团联合总会秘书长周明钦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随著先辈从中国乘船南来大马开垦定居后,家、族谱已是一度“失传”。
“家、族谱是流传于同脉族系之间,记载有关世代历史、重要事迹、祖训和每代子嗣谱名的文献,当先辈从中国南来定居大马后,家、族谱在本地已一度失传,后期又在族群中渐崛起,则是后裔返乡寻根所得。”
他说,当先辈在大马定居后,耗尽心力办教育,在生活稳定后,也与中国的同脉族系以家书来往,并择期返乡寻根,包括到祖坟祭拜、往宗祠祭祖、以物资接济同脉和助修复祖屋等。
周明钦也是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的理事,他指家、族谱在初期,多数流传在官阶和知识阶层,后期才在民间广泛流传,族谱是普及可见,但家谱只在同脉直系中传承。
“寻根祭祖就是为了认祖归宗,了解自己的祖源、祖训和祖先的丰功伟绩,而宗祠和世代相传的家谱,就记载了每名世祖的出生逝世、贡献、官职、配偶和每代子嗣的属代谱名等资料。”
推出族谱网页
他说,家谱也记载了祖上发源地,以及由家乡名胜编写而成的家乡诗歌,甚至在庞大家族的家谱,还列明祖训禁忌。“这些都是在提醒后裔须紧记祖训、勿忘本,还有须避免近亲联婚,以及同脉族系中取了相同名字。”
他指出,随著时代科技新颖化,家谱中的谱名字辈,传到80后,已渐中断,许多80后为子女取名,已有崇洋和沉迷戏剧趋向,让长辈担忧,华族族谱文化会否因此断流。
“为了避免族谱文化流失,部分宗亲会已推出族谱网页,以便供新生代随时上网查询。若以我的家庭为例,已将手上唯一的墨写家谱,复印多份交予我的子女,也叮嘱须多翻阅,务必将家族文化传承下去。”
族谱乃家族脉系精神象征
现今三四代同堂的家庭,80后起的孙儿和新生曾孙辈,获祖辈坚持取名要跟随谱名,以提醒莫忘本。多数60年代出世者也返乡寻根,将族谱带回来,以免家族人文断流。
居住在甘文阁新村且四代同堂的冯冬金(82岁)在受询时指出,现今许多80后出世者在成家后另组家庭,没与父母或祖辈同住,少了祖辈的提醒叮嘱,多数都不知族系中,还有家、族谱及谱名排行的存在。
“古往至今,家、族谱在相传的过程,无疑出现异变,只因已移居到大马的先辈,若没与中国族系来往或返乡寻根,后裔根本就不知道祖源和同脉谱名。”
她说,在大马常见的情况,就是“隔代才随谱”,即已移居大马的先辈,不得而知留在中国老家的家、族谱内容,包括谱名,唯有为子女“自取谱名”。
“可是,在子女长大、返乡寻根获得家、族谱后,已不及归宗变换名字中的谱名,只好在第三代才开始追溯归宗,随家、族谱内记载的谱名,为后代命名,因此才出现隔代随谱的现象。”
后裔有责任传承
她说,谱名多数是男女分开命名,先辈若是识字不多和欲取便,就索性男女都使用同个谱名,若带有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则是男性要随谱名,女性则不需。“家、族谱是华族的文化精髓,是家族脉系的精神象征,后裔有责任传承,饮水思源。”
居住在格尼市新村的陈炳寿(51岁)说,他在中国的陈家族系都有传承家、族谱,但随著先辈移居到大马的一系,都是返乡寻根后,才有机会重获族谱。
“族谱易找,但家谱一旦失传,除非是同脉中,有人愿意追溯探研,从第一代始祖的资料开始编撰,否则家谱难以重现。”
他也指,有些家族的情况是家谱早已失传,只流传著数代谱名的部分,而移居大马的先辈,与中国族系取得联系,得知世代谱名后,坚持以家族仅存的珍贵文献,为后代命名。
“80年代出世者有崇洋趋向,常见后裔报生纸名字中附有英文名,身为华裔子弟,个人希望,自己和后代的中文名可随谱名而定,追溯祖源认亲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