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22日讯)玻璃乃是再循环物之一,惟在槟州的回收市场,玻璃却被视为无价值的“废物”,在没有资源回收中心愿意处理的情况下,最终只能拿到垃圾场填埋。
为了解决这个存在已久的问题,槟州政府将通过“槟州绿色革新奖掖”,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妥善处理州内用过的玻璃瓶。
槟州绿色机构总经理邓晓璇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目前槟城并没有一个妥善处理回收玻璃的方式,据她所知,只吉隆坡有玻璃回收厂,玻璃制造厂则在柔佛,若把已用过的玻璃瓶罐运至这两个地方进行再循环,运输费将会很高。
她说,在大马被丢弃的玻璃只占7%,食物垃圾超过40%。虽然槟城的再循环率达32%,但州内的玻璃瓶却无法再循环使用,大部分都送到浮罗布隆垃圾场填埋。
必须经过分类
她指出,回收玻璃的价格十分低廉,1公斤大约10仙,在槟城没买家愿意购买这些回收玻璃制作成原料。然而,玻璃及塑料一样被分为数个等级,必须经过分类才能处理,受污染的玻璃将无法再循环使用。
她表示,一般上州内的资源回收中心都拒绝回收玻璃,很少人愿意倒贴一笔运输费,将玻璃送至外州的回收厂及制造厂。
“有人建议把玻璃碾碎后拿去填海,但所有的建筑材料必须依据规格,没有人愿意针对回收玻璃进行研发,到最后还是沦为空谈。”
她举例,香港政府曾试过解决回收玻璃的问题,把再循环玻璃加工制成砖块,但基于成本太高行不通,最终还是放弃了。
“我们要鼓励民众响应再循环,却没有一个可处理废弃玻璃物品的管道,在有心无力的情况下,只能把玻璃当作垃圾丢掉。”
她表示,在槟城白云山有一家玻璃博物馆,将玻璃再循环使用,经过1200度高温融化后,制成玻璃艺术品。但该博物馆属于小规模经营,无法回收太多的玻璃。
提高现金奖掖寻创新方案
邓晓璇表示,州政府拨出65万7000令吉推动环保奖励计划,今年更为“槟州绿色革新奖掖”的总奖金加码,从原本的20万令吉增加至40万令吉,希望通过现金奖掖,为可持续性环境的解决方案提供协助。
她强调,这项奖掖主要是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如何妥善处理已被使用过的玻璃,将是该机构希望征求的其中一个方案。参与者必须提呈建议书,证明有关方案可行,而且具有商业价值,可以解决本地面对的问题,创造经济效应。
须有经济价值
“评审将会审核建议书,若被通过可获得高达15万令吉的创业基金,以及5万令吉的申请专利资助。”
她说,“槟州绿色革新奖掖”已经办了3年,第一年并没有令评审们满意的申请作品,第2年则由理科大学研发减少制作峇迪污染环境的生产过程,获得5万令吉的奖掖。
她指出,建议书必须解释有关作品的原创性,而非将现有的产品加以改良,另外还得附上一份行销计划书。
她表示,该机构每年会收到30多份作品,将从中选出10份,再筛选3份进行面试,可惜大部分申请的作品都不够创新,无法针对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也看不到经济价值。
支持开发绿色工业
一向热心环保的丹绒武雅州议员郑雨周指出,再循环玻璃可分为玻璃瓶、玻璃罐及平面玻璃,其中以车镜的回收价值最高,其他玻璃物品的回收率则少之又少。
他说,以前印裔经营的资源回收中心会选择性收购玻璃瓶罐,再变卖给其他人。现在还有一些生产汽水及酱料的厂商,会回收自家产品的玻璃瓶罐,但其他的玻璃物品因没有市价而无人问津。
他指出,在日本早已有工厂把玻璃作为再生原料,制成产品,这是第一代的绿色工业,制作成本依然很高,其他国家还未跟随步伐。
“槟城过去10年都没有处理玻璃的系统,一些有回收玻璃的商家只卖给有意收购的人士,但却没有工厂专门处理这些废弃的玻璃。”
他说,近年的绿色工业已渐渐活跃起来,槟岛有一家制造再循环玻璃的工厂,属于中小型企业,专门利用回收玻璃制作地砖、建筑原料及铺马路的路面材料,产品都是出口至外国,目前操作已有一两年了。
配套方式回收
他表示,该厂拥有固定的回收商提供再循环玻璃,他认为州政府应该主动协助这些对环保有贡献的厂家,支持他们开发玻璃再循环绿色工业。
此外,慈济斯里尼蒙环保教育站总站长萧益指出,目前只有北海的环保教育站有回收玻璃,回收商以配套的方式,收购玻璃及其他的再循环物品,从中拉长补短。
他说,最大型的玻璃回收厂在吉隆坡及柔佛,一般上回收商将确保拥有商业利益才会回收玻璃。据了解,只要运输玻璃的罗里在半路抛锚,将造成厂家一年的亏损,因为须将车上的玻璃搬走才能进行修理,这也是为何回收商不愿回收玻璃的原因之一。
他说,该环保教育站也在考虑,是否提供回收商相关的配套,以解决再循环玻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