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23日讯)在电子读物方便,买书需求渐减的年代,本地私营实体书店难逃生存困局,惟有自寻对策求突围。
环顾四周,身旁的人皆是人手一机,到处可见“低头族”,在随时随地可上网浏览所要资讯的年代,逛书店看书购书似乎已不再是生活清单必做的事,这种情况令书店面对著网络与市场经济的现实冲击。
目前为怡保硕果仅存的纯中文书店──学乐书苑负责人廖永立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怡保在过去书店书摊处处林立,惟在不同年代的现实冲击下,时至今日,结业的结业,转型的转型,往事只能回味。
“我在10年前选择回流怡保二线城市投资纯中文实体书店,主要是看中怡保是华人集中的地区,租金相对便宜,时至今日,我觉得也是转变的时候了。”
市场放缓成阻力
不过,他认为,电子书的出现,对实体书店影响层面并不大,因为长时间对荧幕伤神,捧书阅读始终最好,反而市场放缓,才是经营书店的最大阻力。
此外,他也认为,阅读只靠个人或民间力量推动,在没有政府充当领头羊统筹规划策略鼓吹下,本地阅读风气自然热不起,光顾实体书店者当然少之又少。
他说,其实整体读书风气并不减,这可从每次在校园筹办书展看出端倪,尤其初中生爱书的反应,还是叫人很欣慰。
“只是在经济放缓之际,消费人对购书的欲望相应减少,改变了买书的习惯,例如以前每月定期采购藏书,现在改为几个月买一次,或书价折扣才买,又或等至书展到来才买。”
他说,这种情况不但出现在个人,也出现在家庭方面,当家庭生活开销与收入不成对比时,家长对给孩子购书的开销也相对缩减。
他说,传统书店没有集团书店资金雄厚的支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想方设法,找出新颖的策略,改变旧手法杀出重围。
因此,他指其经营的实体书店,在今年新年伊始,注资自设网上书店(www.zbooks.my)服务之余,也专营二手书卖买、风格文具、推介绿色产品,甚至简介有机食品,迎合读者群的口味及需求,以借此机会推高实体书店的销路。
他认为,长远计算,网上书店策略会比办书展消耗人物财力来得节省。
他说,尽管目前才起步,尚未看见成效,但他深信,网上书店可以拓大实体书店的限制,吸引各阶层读者群看书的兴趣。
70年代娱乐少 阅读风盛
怡保60、70年代最多书店,80年代走向末落,90年代初书店已多转型为文具店。
前远东及长江书局负责人江永民受询时追忆,当年读书风气炽盛,怡保信手拈来,就有10家以上的书店,并大多统称“书局”。
他说,除了书局,当时也有书报摊,例如“陈虾书报摊”、“国良书报摊”,现在说起,相信勾起不少人当年守在书报摊前,追看最新出炉的杂志书报的美好回忆。
他说,远东是由其长兄江永强创办,当年,无人不知晓“远东”这家拥有双层店面的怡保最大间书店,它当时就设于现在戏院街,即白宫鸡饭同一排。
他说,书店以前以售卖教育读本为主,但不乏从中国入口的书报杂志漫画,当年以女作家琼瑶的小说最受畅销,由于怡保以外的城镇小埠都无书店,大家都到怡保买书。
“我还记得,当时娱乐少,读书风气大盛,以前买书,付钱时排长龙,但到80年代中经济萧条,港剧风靡后,买书的人渐行渐远,结果,很多书店包括我大哥的书店只得关门或转型,许多的好书也捐了出去。”
江永民说,他后来曾开了一家长江书局,但最终也是抵挡不了现实环境冲击,加上无人手,只好转型改卖钓鱼用具。
他感叹,时代不同了,现在看书的人渐渐少了,实在可惜。
但是,他认为这种情况应当予以纠正,因为现在无处不是低头一族,大家忙于刷手机屏幕,彼此少了交流,是社会发展的障碍。
他因此以过来人身份,吁请家长从小鼓励与培养孩子多阅读,以增广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