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9日讯)传承上千年文化历史的扯铃,在马来西亚扎根18年来虽然行事低调,但却“不经意”的设立了上百支扯铃队,曾学习扯铃的学生过万人,旨在推广扯铃民俗运动。
扯铃运动在柔佛及雪隆一带相当盛行,常年都受邀到各社团商场等演出,反观北马扯铃则较冷门,除了春节,一般上的活动都难见扯铃踪迹。
秉持著传承扯铃民俗文化,在柔佛扎根的马来西亚民艺扯铃推广中心总教练冯开东,适逢带队前来参与槟城首办的全国扯铃观摩交流营时,接受《东方日报》访问。
他说,于90年代,扯铃先锋冯亚平前往台湾考察民俗文艺活动,包括台湾盛行的跳绳、踢毽子及扯铃,最终决定将扯铃引进我国。
他指出,基于扯铃不受时间空间、体型等各种限制,男女老幼都可以玩乐,而且铃小花费不高,所以议决将扯铃带入我国,希望能够将扯铃成为一种活动,与跆拳道、武术等相提并论。
“一些球类,需要体格的考验,肥胖者较难进行,扯铃无论是肥胖、残疾或身体有缺陷,只需要用到双手,即使坐在轮椅上也可扯。再说,扯铃变化多端,不如踢毽子般千遍一律,扯铃可以单人扯、多人甚至团体集体扯铃,这是不受限制的活动。”
他说,诸如其他的才艺,学音乐需要音乐细胞、各类运动需要体能、相关才艺需要天分,而扯铃则只需要双手扯即可。
仅玻没有扯铃队
“吉隆坡循人独中及新山班兰小学率先于1996年设立扯铃队、1997年槟城日新独中则设立扯铃队,并在随后陆续将扯铃运动扩展至全国各地。”
冯开东担任扯铃全职教练已有18年,栽培20余位教练分布各州,惟基于教练有限,至今每个州属都有扯铃队,唯独玻璃市尚未有扯铃队。他说,有些学校是家协引入津贴开办,有些则是校方向学生象征式收费,不过扯铃主要还是在中小学推广,柔佛也有一支校友会及庙宇开班让相关组织成员参与。
“早期的铃都是从台湾进口, 不仅面对运输费提高、进口税及汇率差异而导致铃价格攀升, 因此在学生家长的自发协助,运用现有的模、塑料等资源,于12年前开始生产铃,惟这并无法因大量生产而商业化,都是有需求才生产,方便供应。”
大马扯铃注重文化传承
扯铃运动在中国盛行,中国政府更在北京设立扯铃博物馆,显示扯铃渊博的丰富内涵,文化悠久。
冯开东说,在中国的扯铃被喻为是杂技的表演项目之一,而在台湾的扯铃则是被训练成参加比赛的项目,各自的出发点都不同,而我国的扯铃则是注重在推广文化。
他说,扯铃拥有千多年历史,如果只是以玩乐性质对待有辱其丰富的内涵,因此学习扯铃的技巧是其次,他较注重的是学生通过扯铃,可以学习自行筹办交流营及观摩赛,从中让他们学习领导、做人处事应有的态度、团队精神、布置流程、与校方各造致函接洽等。
“一个人的成绩再好不代表其人品好,一个人的成绩差也不代表他是坏学生,而扯铃旨在有教无类,除了不会让学生有压力,更可以通过扯铃释放课业压力,惟不会让扯铃而导致学生荒废学业。”
其心愿是希望让青少年有多一个有益身心的活动选择,不因为身形或其他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活动,而这个活动也吸引各族学生学习,并随之发扬光大。
冯开东表示,如今柔佛州的扯铃项目,常年累月都有商演,即农历新年是“旺季”;淡季促销时,许多商场也主办多项促销活动,而这些都有邀请扯铃队伍表演娱宾;中秋节、圣诞节、社团节庆、古庙游行等,都可看见扯铃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