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太平市区约20公里的乌鲁十八丁,不论是独立之前或之后,乃至在21世纪的今日,仍延续著和睦相处传统。
早年,当地人口较多,各族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上有很多的交集,各族小孩在同一个校园求学,彼此从小培养深厚的友情。
乌鲁十八丁现有人口约400名,华人居住在乌鲁十八丁新村,早年新村华人家庭不超过百户,人口数百,现今剩10多户,人口30余至40人。
巫裔分布在甘榜乌鲁十八丁、甘榜武吉再也及甘榜武吉浮罗斯,约60户,人口200余人,印裔居住在甘榜迪拉查班、甘榜火车站、乌鲁十八丁新村,约30户,人口百多人。
时事评论人郑名烈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乌鲁十八丁居民和睦相处,是在生活中自发性、自然融合出来,没有刻意或经过政治意识推动。
互晓彼此语言
他说,这主要是当地的社会结构、生活文化和经济生态所促成,华人经营的店铺,顾客有马来人和印度人,华人也会参与友族庆典,各族紧密连系在一起,是“一个大马精神”的典范。
他表示,人本来就生而平等,若出现不平等或行政偏差,就会产生问题,乌鲁十八丁早年的综合小学,华小、泰小及国小,在平等原则下共享资源,是成功案例。
另一方面,乌鲁十八丁村委会主席潘志强告知,其祖父早年居住在乌鲁十八丁,至他的孩子,已是4代人居住在乌鲁十八丁。
“居民团结融洽,节庆会互访,友族斋戒月期间,晚上在清真寺用餐,其他种族也受邀。”
他说,因为生活上有许多交集,早期好些居民都互晓彼此的语言,例如,他已故父亲潘水龙不但马来语流利,也懂一些泰米尔语。
他指现时华裔人口少,但和睦相处的美德依然延续,该村委员会在本月2日举办大扫除,各族人民分工合作打扫新村。
甘榜乌鲁十八丁村委秘书法兹雅说,各族在生活上互相帮助是传统特色,例如,去年的一个晚上,一名女居民遭掠夺,各族挺身捉匪。
“在开斋节、结婚等庆典,我们会邀请友族共庆,或是赠送糕点予友族。”
乌鲁十八丁印度国大党支部主席慕都三美分享说,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朋友,各族关系和谐。
友族居多 新村仅剩10户华裔
乌鲁十八丁华人新村基于华裔人口减少,成为以友族居多的华人新村。
由于人口外流,该新村的乌鲁十八丁联合华小,今年全校“零学生”,惟该校已经获准迁校至赛城,而新校舍预计将会在2016年建竣。
潘志强告知,许多华裔外迁,华裔住家仅剩10多家,人口30至40人,在华人新村内成为了少数民族。
他表示,现况以巫裔族群占多,约有20至30家,其次是印裔人口,达10至20家,第3才是华裔的家庭。
“有些房屋原本华裔居住,原屋主搬迁离后,房屋售卖予友族,使新村人口结构改变。”
他指出,早年,华裔的主要的职业是割胶、经营杂货店、农田耕种及做小买卖等。
“当年,有很多橡胶园,居民不乏是胶工,后来很多地段改为油棕园,不需那么多工人,菜园耕种者也面对没有土地问题。”
缺乏就业机会
他表示,由于缺乏理想的就业机会,年轻人外流,目前,全村的三四十名村民,以中年和乐龄居多,年轻人寥寥无机。
“留下来的居民,大多数是有地段耕种,就如我本身经营柑园,不过,年轻人在农历新年或清明节会回来,这时,新村比平常热闹。”
据知,该新村早年有10余间店,清一色华人经营者,包括数家杂货店、咖啡店及一家橡胶收购站,如今,已没有华人杂货店,取而代之的是2家印裔杂货店,华人咖啡店剩一间。
一起周会上课 没有种族隔阂
在我国独立前,乌鲁十八丁已经出现综合小学,三大民族在共同的校园上课、共同上周会,各校校长轮流上台致词。
乌鲁十八丁联合华小董事长洪再顺告知,1952年的英殖民时期,新村建立了一排6间课室学校,国小、泰小及华小各获2间课室,而华小则命名为乌鲁十八丁联合华小。“当时,学生们一起周会、有共同的运动会,没有种族的隔膜。”
他告知,后来马来学生越来越多,国民小学于1990年迁往附近新校舍,联合华小如今因没有学生而迁校,因此,原校只剩泰小。